数字乡村试点——“智慧乡村”发展有巨大潜力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9-06 09:52:13  来源:唯美乡村
核心提示:乡村,它是一种人居概念,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乡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区,然后才是生态、绿色、低碳性质的其它产业区,其首先关注的应是生命质量。乡村,不仅要靠产业发展,更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理念,需要与当地特色文化及多种业态融合,能以多种形式与载体呈现。

  乡村,它是一种人居概念,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乡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区,然后才是生态、绿色、低碳性质的其它产业区,其首先关注的应是生命质量。


  乡村,不仅要靠产业发展,更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理念,需要与当地特色文化及多种业态融合,能以多种形式与载体呈现。


  但是当前,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乡村经济活力不足、农业生产生活相对落后等乡村困境越来越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的传承与复兴提供了重要机遇。


  为此,作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规划的前置研究及补充,我们团队,提出“智慧乡村”的试点及战略性布局。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那里是太多人心灵的避风港。


  以“产业”的视角看农村,在更多人眼里,有偏远、即廉价、更普遍。甚者,在城市化的社会语境当中大都被定义为土气、落后、粗糙。


  以“人居”的视角看农村,它是未来村落发展的希望和期待。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享受够了城市的喧哗和热闹,而且生活环境更是乌烟瘴气。乡村旅居和田园康养等群体,更青睐乡村的淳朴厚重和生态环境。



  智慧乡村——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载体。


  1.政策上,持续加持,释放巨大潜力,市场规模10万亿。


  《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在试点上,持续加持。


  今年,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近日,从中央网信办获悉,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通知指出,试点工作主要包括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等七方面内容。同时明确,到2021年底,试点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乡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大幅提高,依托互联网开展的农村创业创新蓬勃发展,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基本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其中,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通知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4G网络覆盖水平,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


  为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通知称,大力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生产经营组织,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品牌,因地制宜培育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


  此外,通知还提出,探索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抓好网络扶贫行动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无缝衔接,探索建立与乡村人口知识结构相匹配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培育数字乡村发展良好生态,激发乡村自我发展动力和活力。


  根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数据:并预测到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那么,智慧乡村,市场规模,怎么也得有10万亿左右的规模,潜力巨大。



  2.落地上,策划、规划设计,要跨界融合,突破现有思维。


  中国的农村,分布在山河大川的各个角落,过于分散,呈分布式的形态。不利于统一建设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把环境比较恶劣,资源匮乏,交通设施不好的村庄,整合搬迁,组织起来,将高度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在县域范围内进行集中。多个村子的资源集中放在一个地方重点发展,多个自然村,联合起来做中心村。最后,升级成为“智慧乡村”。


  策划、规划设计,通过“科技+文旅”手法,跨界融合,突破现有思维束缚。


  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理”的基础上,用价值互链网、通讯网、物联网和文旅手法,策划、规划设计村落,给农村注入:方案定制化、生产规模化、旅居生态化、管理智慧化。同时,又不失真。


  那么,在传承与复兴传统村落过程中,如何通过艺术原理对乡土元素进行重新审视,形成既具有乡村淳朴氛围又不失现代时尚气息的乡村空间。


  不仅仅体现在空间视觉化的升级,更应以展现乡土特色为主,注重反映乡村体现的场所历史和不同乡村的个性空间,从而展示乡村整体环境。


  同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原住民的需求,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于城乡接合部一般乡村,要纳入城镇统筹规划;对于有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要为维系和传承其文化价值创造条件;对于有自然山水和田园景观特色的村庄,要整体保护。


  二、要突出村民主体。村民是村庄的建设主体,在智慧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资本和村民三方应协调互动,注重培育并发挥民间团体的功能,发挥农民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要将传统传承与时代相融。既挖掘地方特色,又与时代相融,如此才能增强文化自信。


  四、要保护与发展并重。对于乡村风貌保护而言,其前提仍是人居环境的改善,否则,破坏风貌的驱动力就永远存在。要统筹安排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创新政府支援的组织模式,提高支援效能;改革政绩考核激励机制,并注重激发村庄内生改造动力,共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五、要加强理论研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跨界融合的规划设计人才。


  六、要立法保护乡村风貌。法国、日本、韩国已相继制定相关法律,明确景观风貌的公共财产属性,保护各自的“历史风貌”。对于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国而言,立法保护乡村风貌非常必要。今年,《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已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予以公示。


  智慧乡村,要的不是大拆大建,做新如旧;需要保护性的打造,把现代化的科技和文旅手法融入进去,让暖实力驱动乡村的智慧感。



  3.驱动上,区块链技术给“智慧乡村”插上强有力的大脑。


  智慧乡村,本质是“数据驱动的乡村”。


  智慧乡村,建设包括(基础建设层+智慧应用层)。


  基础建设层:首先,是电网的建设;其次,是通讯网络和物联网建设;最后,三农大数据中心的建设。


  智慧应用层:打造“产业、生态、乡风、治理、民生”五大智慧应用层。


  智慧乡村,重点在价值互链网平台上,打造三个支撑板块,塑造一个自治管理中心,汇聚多个智慧应用。


  三板块,即政务、商务、农务;


  一中心,即智慧乡村的自治管理中心(DAO);


  汇聚多个智慧应用:多个应用包括智慧+产业、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扶贫等。


  智慧乡村,将有价值的信息渗透到乡村的方方面面,从应用层面获取经济效益、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我们团队,为“区块链+乡村”打造生态级入口,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可信村落-BaaS”平台及公链,夯实“乡村大脑”,落地到“智慧乡村”上,既可以赋能乡村生态,获取大量区块链原生用户,也可以降低传统乡村开发者和原住民进入门槛,同时推动整个生态不断正向循环,成为“智慧乡村“的科技服务商。


  生态大数据是“智慧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料,采用“区块链+大数据”等融合技术,打造相关的生态大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能够保证生态大数据的安全存储和有效共享,建成三农大数据中心。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添砖加瓦,推动产业区块链高效发展。


  数字乡村时代,价值互联链网驱动下的“智慧乡村”,构建链上村落的乡村空间模型构想,应变未来乡村的发展,探索一种具有创新性、落地性、引领性、示范性的能够有效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跨界融合解决方案。


  价值互链网,将改变乡村的生活品质,形成“可信村、可信人、可信物”的繁荣发展景象。


 

本文标题: 数字乡村试点——“智慧乡村”发展有巨大潜力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35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