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上海的后花园,
水草肥美,物产丰饶,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东海瀛洲”,
世人称之为长江口的明珠、上海的香格里拉。
刘庆就出生在岛上,
和许多人一样向往着岛外的广阔世界,
自幼离家求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打拼。
经营着自己的设计公司,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在城市摸爬滚打多年,
浓浓的乡愁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每到周末,
他都会带着爱人和孩子回到他出生的地方,
在鸟语花香的崇明岛上过两天怡人的田园生活。
十年来,他一直这样穿梭在城乡之间,
身在岛外,心在岛上。
改造前老宅荒芜的院子
刘庆老家的房子是他父亲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他在这里出生、长大,
虽然毫无美感可言,
却载满了他朦胧的童年回忆。
改造前老宅倾颓的门廊
如今双亲年事已高搬到城市里同住,
老宅无人照料就此荒废。
每每回到岛上看到老家如此凄凉,
刘庆又无奈又心痛。
杂物堆积的室内
多年来,他曾给千家万户打造出完美的家。
可他一直梦想着,
有朝一日能亲手设计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家。
那为何不让令他魂牵梦绕的老宅重获新生呢?
理想实现的过程从来都满是艰辛。
听说他要“盖房子”,
乡亲们都过来看热闹。
出乎他们意料,
刘庆并没有推翻老宅,
而是保留了原有结构进行改造。
老乡们议论纷纷,有的还说他没钱盖新房。
为了体现崇明传统的居住韵味,
他坚持聘请村里的工匠,
还经常与他们意见冲突,
一个凳子都要反复打磨几十个。
寒来暑往三年整,
刘庆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给重获青春的老宅取名叫「知谷1984」
“知谷”取自刘庆创立的农产品品牌「知谷道米」,
又寓意此处是知己相聚之地。
而“1984”年则是老宅建成之日。
外墙只做了点简单的粉刷,
残留着老宅的颗粒与斑驳,
能够看到质朴而美丽的肌理。
雪白的墙壁上“知谷1984”在春光中若隐若现,
高高的马头墙守望着岛上的每一个日出日落。
柴扉无掩翠竹芬,
访客摇铃,
主人开门相迎。
雪白的墙面,
木质的凉亭,
树梢还挂着个鸟笼,
静静地在风中摇摆。
雕塑大师谢艾格为知谷1984量身打造的作品映入眼帘,
寓意“人生如太极,太极如人生”。
简约原生态是刘庆的一贯主张,
院中的亭榭、影壁都用岛上的竹子和原木打造。
墙角堆放的柴火呈现出乐谱的韵律。
庭院枯山水禅意浓浓,
砂石似湖海,
石块似山峦,
呈现出唐宋水墨画的韵致。
在洒满阳光的小院子里喝下午茶,
看鸟儿在草地上嬉戏,
才算没辜负了好时光。
破败的阳台还被刘庆改造成了Loft,
乡村小院立刻时尚了起来,
乡亲们看到都惊呆了。
门廊中随意摆放着
岛上乡亲们亲手编制的小器物,
散发出爷爷奶奶家般的温暖。
刘庆骨子里是个怀旧的人,
客厅的布置散发出浓郁的老上海气息。
四处点缀着儿时家中常用的老物件,
一个个都记录着他的童年回忆,
对它们刘庆有着特殊的情感。
客厅稍显阴凉,
刘庆还贴心地安置了铁壁炉,
熊熊火光营造出最舒适的温度,
暖身又暖心。
君子不可一日无茶,
他还专门打造了素雅的茶室,
端坐其中品茗抚琴,
胸中浊气一洗而空。
看出来了吗?
茶桌本是一扇雕花木门,
差点被父母扔掉,
他抢了过来令其魅力重现。
家乡的美,
有时更容易被游子的双眼发现。
除了有素雅宁静的茶室,
热闹的吧台散发出浓浓的小资气息,
与三五好友喝上几杯侃侃生活,
倍感轻松。
质感粗粝的陶器和木桩打造的凳子,
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就连钥匙挂都透露着小心思。
知礼、知信、知仁、知义、知俭、知让,
一个个客房的名字传承着淳朴的乡风。
许多人说现在的孩子不分五谷,
刘庆还专门开垦出一畦菜地,
最适合带着孩子一起在这里认识农作物,
采摘蔬果。
掰一穗沉甸甸的玉米,
放在手中格外踏实。
或许,这就是千百年来
人与自然难舍难分的情谊。
夜幕降临,
小院里华灯初上,
星空下微风徐徐,
正是大快朵颐的好时候。
一道道中西合璧的创意料理,
源自乡亲们自家种植的农产品。
既增添了乡亲们的收入,
又能让游客品尝到当地天然无公害的美食。
酒兴茶酣人语悄,
寂静的夜空中唯有暗香浮动,
流萤飞舞。
许多游客问刘庆,
为何从城市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
他说:
“被大城市裹挟着往前奔跑,
我们又迫切寻找一块清静缓和的地方。
我自然想到了我的故乡。”
(文章来源:民宿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