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不仅陶品闻名,而且物产丰富,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可鲜为人知的是,它还有乾隆皇帝亲笔题赐的“天下第一祖庭”——湖父磬山崇恩寺,这是江浙一带著名的寺庙之一。
湖父,江南佛国,寺庙众多。磬山位于宜兴西南五十里湖父山区,这里终年苍松翠柏簇拥,峭嶂层峦峥嵘,清溪幽泉响松,峰回岭侧如画。磬山崇恩禅寺,原名“磬山禅院”,据传是唐代一僧人云游至此,被这裹的风光所摄受,遂择基建庙。在奠基时,偶得玉器一件,其形如钵,其声如声,视为珍宝,故定名声山,而这座寺庙,取名“磬山禅院”。
真正让磬山古刹名声远播的是清代玉林通琇国师与皇帝的因缘,据说清顺治年间,曾为磬山禅院香灯师的玉琳,因其高风清操,戒德禅行,被顺治皇帝加封为“国师”。康熙初年,改罄山禅院为磬山崇恩寺。直至乾隆年间,因其生父在磬山出家,乾隆三下江南,寻父至此,但因其父就是避而不见,于是,便抱憾题赐并令重修禅寺,并御笔亲赐“天下第一祖庭”称号,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十大禅寺之首。
天王殿宏大宽敞,按汉代的佛教规制,二侧供奉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手持龙无鳞),南方增长天王(手持伞无骨),西方广目天王(手握琴无弦),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剑无鞘),中间莲台佛龛宏丽庄严,雕刻精细,正面置弥勒佛,背后为韦陀菩萨。而正面三门的上方分别置匾曰:“药师佛大道场”、“磬山崇恩禅寺”、“天下第一祖庭”,可谓开章明义,开门见山也!
穿过天王殿,就是大雄宝殿,又称为磬山大殿。与其他寺院不同,磬山大殿奉供的是药师佛和日光月光二菩萨,合成“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日光破暗照昼,月光清凉照夜,日月光照无边法界。药师佛发十二大愿,求无上菩提,利乐他愿,使众生所求都能得到满足。在药师佛两旁旁列的是婆罗门十二位药义神将。磬山静默着,崇恩寺静默着,大雄宝殿前的碑碣也静默着,一种被自然放荒太久的野性恣意流淌。佛殿外精雕细琢的石雕狮子,佛殿内造型各异的大小佛像,还有那些石椽石柱石梁,乃至镂空的瓦当无不流射着玉质湿润的光芒。
在寺内有块石碑,此碑记载着禅寺的来历,那么,乾隆皇帝为何对磬山崇恩寺如此感兴趣呢?其中有一段“乾隆皇帝下江南”寻父的精彩故事:乾隆皇帝登基后,他得知生父陈阁老已隐居江南古刹佛门,立意要访遍江南名山佛寺,但终究还是没有找到父亲的下落。回宫后,母亲告诉他,生父的小脚趾上有一颗豌豆大的黑痣。乾隆皇帝将此事记在心里,便带了一大捆袜布二下江南,他穿过茫茫竹海,来到了磬山寺。吩咐随从传下旨意,叫寺内众僧聚集经堂领受皇恩,要众僧当场把脚上的旧袜布脱掉,换上新袜布。
在众僧换袜之际,乾隆终于认出了自己的父亲,但又碍于皇上的身份,不便当面相认,于是回宫禀报了母亲。母亲听罢,心底暗喜,要乾隆马上接父进京。这样,乾隆就三下江南,赶到了磬山寺,不料父亲却已坐化圆寂了。当时,乾隆皇帝悔恨不已,就在寺院前倒栽了一棵柏树,并发誓说:“前日相见,若果真是生父,倒栽之柏,定能成活。”当场御笔封赐“天下第一祖庭”。从此,磬山崇恩寺道场庄严,气势恢弘,成为江南佛学之隆,天下归慕之寺。那棵倒栽柏因运茁壮,参天挺拔。
乾隆皇帝御书“天下第一祖庭”,敕建磬山崇恩寺,于山门外建造了花岗岩牌坊一座,牌坊的横匾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天下第一祖庭”,牌坊石柱的两面分别刻有两副对联,一面为:荆溪流清水过千岩穿日月,象峰积翠光涵万壑耀乾坤。另一面为:圣德巍巍日月光华千古秀,皇恩浩浩山河景象万年长。现在古刹有158级宽阔的朝山石台阶,由下而上,紧连山门,浑然一体,尽显新姿雄伟。如此规模,所耗资金达两千余万元,皆为海内外高僧大德、大护法及十方信众解囊乐施,共襄盛举。
磬山崇恩寺,如同其他的寺院一样,几经摧毁,几经修缮,几经沧桑,如今仍傲立于万象枯荣的磬山上。重建后的磬山崇恩寺很大,远远超出了视界,院宇错落有致,依山修筑,整座寺院坐落在象山背上,在进山门的台阶中央,仍保留象王的鼻孔,使朝圣进山者刚踏磬山便见药师佛端坐象王上的壮观大雄之气,大慈大悲的化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