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正式出台。通知要求对全国特色小镇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明确本省份特色小镇清单,并择优予以倾斜支持。未纳入清单的,不得自行开工建设。(据10月1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
自2016年7月,国家发布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之后,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刚刚过去的超长“十一”黄金周,各地一些小而美、特而精的特色小镇也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新宠。传统又现代、新鲜又闲适的游玩方式,给予了游客们全新的体验。然而,在这席卷全国的热潮中,也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令人哭笑不得的乱象。
有些地方本来没有什么特色,风景平平,产业稀松,基础薄弱,却强行创造“特色“,大搞新城、古镇建设,画虎不成反类犬;有些地方将特色小镇想得过于简单粗糙,将特色小镇发展等同于景区开发或是产业园区建设,在策划时重量不重质,盲目模仿跟风,形成“千镇一面”,十分尴尬;有些特色小镇点子不错,特色明显,包装让人眼前一亮,开局也十分喜人,但是缺乏后续发展能力,轰轰烈烈地申报之后,产业无法做大,人口无法聚集,最后黯淡收场;甚至还有些特色小镇,直接被当成了房地产开发的噱头,明明只是楼盘,却挂上“XX小镇”的名号,是典型的“扯虎皮拉大旗”。
这些有心无意的认识误区,一哄而上的发展乱象,表面上是促成了特色小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实际上却是混淆了标准,降低了品质,违背了初衷。如果不及时扭转纠偏,一定会得不偿失,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不但难以形成聚合效应,反而会损害乡土原有的文化活力和生态美感。所以,及时提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强对特色小镇清单的指导监督和动态管理,有利于激浊扬清,优胜劣汰,让特色小镇发展始终走在正轨上,真正形成有风情、有魅力、有人气的“特色”,并能经得起时间和民意的检验,而不是在喧嚣之中沦为赚钱工具或面子工程。
真正沉下心去理解特色小镇的内涵特质,并观察参考现有的成功样本之后,不难发现,特色其实是无法刻意“打造”的,它蕴藏在一地自身的人文底蕴、自然资源、风土人情、产业优势等无法复制的“个性”之中,需要在那里长期生产生活的人们,用心去发现,努力去发扬,科学去发展。这个过程就像雕琢一块美玉,建造一座花园,不能用力过猛致其受损,也不可三心二意任其黯淡,需要深谋远虑,规划先行,更要精耕细作,坚持不懈。只有因地制宜,善作善为,才能挖掘出每个小镇自身的亮点,让其最美好、最鲜活、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面,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网络上不是有一句流传甚广的金句吗?不急躁,不盲从,在最好的年华,做最好的自己。做人如此,发展特色小镇其实也是如此。强扭的瓜不甜,塑料的花不香,唯有筑强产业链条,融合人文精神,切合生活实际,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同时,一定要建立淘汰机制,实现动态调整,让发展良好、底蕴丰富、风格突出的小镇,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那些虚头巴脑蹭热度,定位不清,照搬照抄的,该整改的要整改,该除名的要除名。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才能让美丽宜居、生机蓬勃的小镇,在希望的土地上尽情绽放,连缀成山青水绿人欢笑的田园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