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概况
祝家甸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锦溪镇,地处昆山南部水乡,与举世闻名的周庄古镇相距仅7公里,位于锦周公路与同周公路的交汇口西南角。锦溪古称“陈墓”,是我国古代紫禁城所用金砖的产地之一,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美誉,是江南水乡与金砖文化的完美结合。
(一)基础情况
祝家甸村域面积711亩,计0.474平方公里,耕地254亩,鱼塘276亩,有268户,总人口786人,祝甸自然村农民人均收入达33126元。村民从业情况如下:劳动力415人,从事第一产业有5人,从事第二产业有267人,其中烧窑78人,烧窑大师傅12人,做窑大师傅3人,砖雕师1人;从事第三产业163人,其中拥有出租车32辆,出租车从业人员72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2014年村庄房屋空置率42%,使用中的房屋也基本是白天无人,早出晚归,乡村日间相对冷清。
(二)乡村特色
祝家甸村拥有灿烂的金砖文化,2015年以前古窑依旧在生产,保持着当年《造砖图说》中关于金砖烧制的繁华景象。村里还有一些技艺娴熟的烧砖师傅,能够全程控制装窑、烧窑、加水、闷窑、出窑全过程。他们多是烧砖世家,还有几位懂得盘窑的老人家,依旧可以盘出精致的老窑。村子的北面正中位置有一座窑神庙,里面供奉的是“大太太和二太太”,传闻是当年从陕西来此定居的兄弟二人,他们带来了烧窑的技术,并且自此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村里每年都会自发的祭祀窑神,并且从窑神庙出发,进行一场热热闹闹的舞龙活动。
祝家甸村航拍
二、设计理念
(一)保留记忆
乡村中的每一栋房子,都承载着村民的故事,见证着他们从孩童到鬓白的岁月与乡愁。因此,尽可能保留现有的建筑和景观是乡村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处理这些房屋或景观,使其安全、焕发新生,保留乡愁的同时又开启了新的篇章,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启动了砖厂的设计。
(二)江南印象
新建房屋是在地的,本土的,融入乡村的。作为第二期的宿盟学校建筑的选择,依据了江南水乡的记忆:粉墙和黛瓦、大大的方窗、水杉与竹林、水湾与埠头……能留下的尽可能保留,需建设的多选择复原。
(三)水乡生活
与其说保留建筑,不如说保留生活。保留生活意味着场景的不变和品质的改善。砖厂前还是那片空地,只是不再泥泞,成了老百姓集会和舞龙的地方。民宿旁还是那条小路,只是多了竹林和树木,景观精致盎然。生活不会因为乡建而影响,但品质在不断的提升,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事情。
三、规划设计
(一)调研分析
2014年4月第一次调研祝家甸村的时候,调研组住在了村南五里之外的周庄,当时的祝甸村及其周边没有一家旅店或客房,尽管很多屋子空置着。行走在乡间,村里留守村民寥寥无几,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童。接下来经过数次调研,对祝家甸村进行了全面的统计,逐门逐户的调查,截止自2014年6月12日,村庄中242栋房子中有142户正在使用,使用率不到60%,其中仅有1户是外来的,52户为留守老人居住。建筑风貌较差,没人翻修房屋,有经济能力的村民大多选择到镇上或者昆山市里购房,村庄日渐衰败。
(二)微介入规划设想
针对祝家甸的村庄规划,崔愷院士提出了“微介入”的规划设计理念,从村西边的一座废弃的砖厂改造开始,通过这个点的刺激作用,逐步实现整个乡村的复兴。我们设想如果将砖厂改造成一座金砖文化的展示馆,那么人们到这里看完金砖的展示,再信步到村子另一边的古窑去参观,这样在村西与村东之间就会建立起一条条的路径,在这些路径上便会出现各种契机,也许是商店、也许是咖啡店、也许是民宿,至少村民有了留下的机会。
锦溪镇祝家甸村古砖窑保护与改造工程
旧砖厂的改造理念:
尽量保留建筑的形象记忆,对内部进行加固和再利用改造。在建筑的上层空间,植入安全核的概念,通过三个稳定的钢架安全核的植入,确保内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共同承载屋面荷载。为了降低屋面的荷载,同时恢复原来室内斑驳陆离的效果,采用了相比平瓦更轻的有机玻璃透明瓦,使其屋面更加轻,更加有光影。保留的老的坡道、投煤孔等构造,采用与原来构建脱离的新的钢结构将其更好的保留下来。
民宿设计:
采用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白色草泥墙的做法,加上更加轻质的金属瓦取代原来较重同时需要消耗泥土的小青瓦。尽量采用竹、木、石等乡土的材料完成建筑的围护结构,创新地使用了竹子与铝合金结合的幕墙体系。客房部分采用了轻钢建筑体系,节约造价20%左右,景观采用了海绵设计,确保乡村水系的洁净与环保。
四、持续发展
(一)特色产业的培育
1)农业为本,一三产融合。已经形成以有机农业、特色林木、小茶山、鱼塘等乡村农业为主,乡村农业体验为辅的一三产融合产业。借助农科院、苗木公司的力量,乡村中开始规划实施不同体验特色的农作植物和园区。
2)基本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服务业水平,配套实施村民食堂、农家小院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拓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相结合的升级服务产业。村民礼堂、婚礼剧场、茶山小筑等建设项目陆续上马,实现环境整治乡村全面覆盖。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
金砖文化被村民认可,受到原来越广泛的关注。古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修缮,古窑和金砖的精神在新的古窑恢复中得以发展和推广,砖文化得到了村民和来访者的认同和喜欢,并且深入到田间地头,成为村民共同维护的主题。
(三)生态环境的修复
依据海绵技术和桑基圩田模式,对砖厂、民宿、祝家甸村周边水岸线和湖泊展开生态修复。水面清可见底,田园植物、农林田地欣欣向荣。大量的白鹭、野生鸟类回归田园,长白荡中小鱼小虾健康成长。
(四)乡村景观提升
结合砖文化进行农业景观、村内道路、田间步道、构筑物修建与整改经验;结合农业观光与种植,重新规划种植种类;完善村民健身与集会广场景观。提供茶山竹亭、古窑婚礼、有机蔬菜展示等新的景观空间。
(五)乡村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对乡村祠堂、小礼堂等进行乡村影院改造;与文创结合的古砖窑再利用;探讨将各个村中的废弃砖厂转变为村民生活公共空间,形成全面复合的乡村活动空间。
全景航拍
五、感悟与思考
祝家甸的微介入规划方式是针对乡村的工作方法,与城市规划不同,城市规划的方法在乡村中应用显然是不适用的,建立一种和乡村相宜的规划方法至关重要。微介入方式是针对乡村的规划方式,与城市规划不同,乡村里的人地关系、人际关系、人文关系远比城市复杂,更像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一身的生命集体,对这样一个如同生命一样的客体进行设计,应当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不断地小修小改,出手过重或者过于强势地干预乡村发展,都可以导致乡村发展的畸变甚至导致乡村机体的死亡。
通过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我们已经逐渐影响了村民观念的转变,让他们慢慢认识到要尊重过去,要尊重江南的记忆,要融合建筑与环境,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进……这一切他们或许看得明白,也或许看不明白,又或许有不同的观念,但是只要他们基于这样的思考去建设,其结果就会被社会和市场检验,然后便会自我的修正,最后趋于正确……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也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能够容错并自我调整的过程,从起初的轻介入与推演,到最后的发展与容错,希望我们的尝试能给国家的乡村规划带来新的方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