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代,道祖降临神州大地,他提出了“道”“自然”“无为”,两汉之际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真人张陵,他奉老子《道德经》为祖经,以道为宗本创立道教。
当年,老子出关西游秦地,关令尹喜劝说老子写成《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临行前传授了尹喜养生长寿之道,并说:“修道一千日后便可成道,那时你去成都的青羊肆来找我。”老子讲完这话向西而去。
时间——千日之后
地点——成都青羊肆(今青羊宫)
老子与尹喜分手后入秦不久便升了天,后来分身降生在蜀地李太官家中,尹喜千里寻师来到蜀地青羊肆,终于见到端坐莲花台上,分外庄严的老子,青羊肆这段惊天之约的道教故事流传了千年,于是青羊宫里便有了一座老子的“降生台”,作为这段故事的实物见证,后来又有了“说法台”形成双台,现在也是一处文化古迹了。
(老子降生台)
(老子说法台)
隋朝末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在次子李世民的辅助下废除了隋帝建立唐朝,其间老君曾几次化身给李渊传达重要信息,因而这两代唐朝皇帝特别重道,后来青羊宫里专门有了“唐王殿”,供的就是李渊夫妇和李世民的塑像。
(唐王殿)
唐僖宗继位,山东黄巢起义,势力壮大后打进长安,僖宗一行颠沛流离到达蜀中首府成都,宣布改年号为“中和元年”,僖宗得知成都玄中观是太上老君的降生地,便前往给观中老君像焚香,在东南的竹林中偶然发现一匹古砖,上面有“太上平中和灾”六个篆字,僖宗认为这是太上老君搭救自己和平息叛乱之兆,所谓“平灾”,于是这块宝砖解开了僖宗的心病,僖宗下诏将“玄中观”改为“青羊宫”,从此定名至今。
(刻有诏文的石碑)
既然道观改成了宫,那么殿宇也要进行修建,当时西蜀的能工巧匠和竹木良材都聚集到成都,完工时的青羊宫被描写成九重高阁,云蒸霞蔚,青羊宫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从唐到宋成都经常举行道教法会,每逢此时人们纷纷来到道观会场,人气十分旺盛,陆游在《城南寻梅得问》中记:
青羊宫里春来早
初见梅花第一枝
明代时也有很多文人提到了青羊宫,明进士王士性在《入蜀记》中记述:“自中和门出城,再过万里桥西,只见眼前的锦江江流,颜色青碧可爱,四野田塍沟渎,处处都是流水之声,水上林木翳映,生意盎然,所到之处都是人间佳境,又向西行十里左右,远远望见万绿参天,色彩欲流,原来那里就是青羊宫了。”从王士性的美文里确实看到了明代青羊宫那里的美景美色。
这座宫观里有著名的“古铜羊”,铜羊是建筑宫观时挖地而得,其实也不是羊,因为它的造型奇特,全身集中了十二生肖的特征,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须猴颈鸡眼狗腹猪臀,俨然是一只青铜怪兽,这件文物被送进青羊宫后,就被奉为神物。
(古铜羊)
还有一只双角铜羊,造型较写实,是道光年间专门为神羊配成一双而铸造,这两只铜羊放置在三清殿左右两侧,彼此相映成趣。
(双角铜羊)
自从有了这一对神羊后,清代中期成都便热烈地兴起了一件民俗----到青羊宫摸铜羊!后来有许多竹枝词就是描写这件趣事的,《成都青羊宫花市》中记:
闻说铜羊独出奇
摸能治病祛巫医
(三清殿)
清乾隆时,绵州知州安洪德发现青羊宫木柱朽败危在旦夕,便同成都知县制定修建青羊宫的计划,将八卦台改成八卦亭,左面三宫殿右面祖师殿,连同三清殿依次修建告成,彻底恢复了明朝道观时的辉煌,后来安洪德告老还乡路过成都时,道长张清夜请安洪德为青羊宫山门题写了匾额。
八卦亭是青羊宫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全亭分三部份,最上部是双层亭顶,中间是亭身,底部是三层的台基,全亭高20米左右,南方正门顶上悬挂着“紫气东来”的四字匾额。
(八卦亭)
八卦亭的亭身由内外两圈石柱支撑,外圈的8柱是浮雕镂空滚龙抱柱,共81条龙象征“老君八十一化”,其中北面的一根柱上有个拳印,民间流传着一段神话,说是八卦亭竣工前夜,石柱上那条龙突然复活了,正准备腾云而去,被道长一拳定在柱上,这才留下了那拳印。
青羊宫的斗姥殿是宫观内唯一保存完好至今的明代全木结构建筑,斗姥殿北面有一照壁,上书“福寿禄”三个大字。
(照壁)
与青羊宫为邻的是二仙庵,说到二仙庵就不得不提到赵良璧,康熙年间,年近六旬的赵良璧来到成都,公余之暇爱到青羊宫附近散步,一日巧遇道人陈清觉,相识后认为陈清觉是位了不起的高道,便下决心为道翁办一件实事,于是一手创建了二仙庵,后又请陈清觉进京,康熙帝召见了陈道翁并亲自书写了“丹台碧洞”的匾额,从此陈清觉住持二仙庵。
到了二仙庵的阎永和方丈住持时,他在文化上最大的功绩是收集了《道藏辑要》的版本,并补充完善了这一部道教经典丛书,还主持雕刻梨木版的《重刊道藏辑要》1.4万块,前后历时15年,完成了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成为了道教文化的瑰宝。
青羊宫,这座始建于周朝的道教宫观,发展至今已成为道教信仰和修道者的圣地,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