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农村人口超过5000万,行政村达4.6万多个,对于河南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河南既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观荟萃之地,犹如一座浩瀚如烟的历史长廊、一幅风光旖旎的天然画卷,山川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美丽的山水胜景,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和宣传推介,河南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大部分地方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科学规划为指导,有序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注重生态保护,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强化项目引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发挥旅游优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迅速。2020年9月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共246个村,河南省8个村入选。
河南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庄规划标准低,主要表现在“重建设轻规划”。有些村庄甚至边建设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对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元素等方面不到位,特色化建设不足,甚至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
二是村民主动参与度不高。从资金筹措,到乡村规划建设,一般都是政府一手包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建设中来的农民很少,一定程度上存在“干部干,民众看”的现象,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进展。
三是产业支撑不够。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需要财政补助资金,而且还需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有产业项目支撑发展,有产业项目收入,既要能够留住人,也要能留住发展前景看好的产业项目。
四是缺少建设人才。一方面现在很多农村的年轻人为了赚到更多的钱,选择到城市打拼,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因此,农村人才缺失现象非常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建设发展。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美丽乡村的道路、房屋、排污排水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环保设施、教育设施等各个方面,仍是相对滞后的;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脏乱差现象普遍,需要彻底整改、进一步完善,建设工作任务艰巨。河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试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有效成果,但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是比较落后。
针对上述问题,下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因地制宜,完善规划,凸显乡村特色。河南省有4.6万多个行政村,每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区位优势各不相同。千村一面不是美丽,建设美丽乡村,关键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内涵,让乡村因特色而更加美丽,因特色而更加有活力。要注重发挥村庄原有符号的作用,通过体现乡村特色、区域特色,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宜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二是营造良好氛围,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乡村空旷的田野,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悠闲安逸的生活,这使得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追捧。美丽乡村的宣传应紧紧抓住大众的旅游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只有农民上心,才能难事不难、好事办好。通过媒体、报刊等宣传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让村民更直接地体会到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好处,主动参与到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产业。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承担着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第一产业发展比重大。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投入劳动力水平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空心村”问题严重。为保障农村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要结合当地发展优势,推动农民返乡就业,发展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业和特色产业,积极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一方面,合理使用政府下拨的每一笔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开发,形成循环资金链,使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五是培养和留住各类人才。美丽乡村建设,人才是基本和保障。要政策先行,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回乡创业放宽政策。要筑巢引凤,多方鼓励引导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做“创客”,投身美丽乡村建设。要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订创业等优惠政策,搭牢拓宽人才干事创业平台。要加大本土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制订完善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调动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六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加强农村的道路硬化、房屋规划、通水、通天然气、排污系统、公共娱乐和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其次,重新规划农村现有生态环境,彻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差的问题。最后,努力提高村民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循环效应,进而全面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