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乡村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就业以及环境的改善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我国乡村的旅游发展模式,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本文将从我过乡村旅游的特征、模式、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进行阐明和分析,并提出符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应对策。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它主要是在城市化压力和城市居民的需求的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合作与生态发展委员会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其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在法国,称乡村旅游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性旅游。在我国,对乡村旅游采用最普通的一种定义是: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
乡村旅游的特征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特征: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旅游分布的地域性。乡村既有南北乡村之分,又有山地平原乡村之分,还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乡村之分。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旅游时间的季节性。乡村农业生产活动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夏、秋季节农业旅游火爆,冬、春季节旅游冷淡。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4、旅客行为的参与性。乡村旅游不仅单一的观光旅游活动,而且还包括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还有乡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6、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乡村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和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既保持着原来的自然风貌,又有着浓厚的乡土风情,乡村这种“古、始、真、土”的乡土特点,使乡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7、旅游经营的低风险性。由于乡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通过经营方式的调整,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而使其多功能化、生态化的过程。开发难度小,见效较快,风险较小。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从乡村旅游的地域空间分布来看,我国大陆乡村旅游发展并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发展较少。乡村旅游区一般均位于大都市郊区、景区边缘区、特色村寨和特色农业基地,并且乡村旅游项目开始逐步由大都市郊区向景区边缘区和特色村寨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乡村旅游开始主要挖掘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开拓客源市场。
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国内客源地主要在大中城市,该地区的上班族大多利用周末和短期假日来放松身心,从而形成了近距离、短时间的出游。有关调查显示,北京市40.6%的人把中短途旅游作为双休日的第一选择。这是因为,一是我国上班族的闲暇时间以双休日为主,适于短途、短时旅行;二是我国工薪阶层的薪水不能负担通常的长途旅游;三是我国旅游业的配套交通设施如公路、铁路等很不发达,限制了短时间内的长途旅游。由此看出,由于闲暇时间、工资、交通条件的制约,我国出游者大多选择交通便利的城郊乡村景点。
在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上,乡村旅游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关联性。目前游客参加频率最高和重游率最高的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如北京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向游人开放观光果园,游客可自行采摘、品尝鲜桃、梨、杏子等果品,深受游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