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一个打造诗意栖居理想地的国家命题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7-04 08:55:55
核心提示:  田园综合体是在当前城乡一体格局下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这种模式以打造诗意栖居理想地为目标,以集合现
  田园综合体是在当前城乡一体格局下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这种模式以打造诗意栖居理想地为目标,以集合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一体为特色使命,是当前乡村发展代表创新突破的思维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模式

  企业化承接农业:用企业化的方式将传统农业提升为农业产业,避免实力较弱的小农户实施短视规划。在实践中应该做中长期产业规划,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形成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如打造“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CSA农业”,引进现代技术,管理专业农户,制定品控标准,对接市场渠道,打造农业品牌,从而带动周边农业经济。

  规划打造新兴驱动型产业:综合旅游业也可称为文旅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型产业。文旅产业需打造符合自然生态型的“小镇中心+旅游产品+度假产品”组合,组合中应考虑功能、规模及空间的配搭,此外还要加上独特的文化生活内容,以丰富的业态规划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文旅产业是自营引擎项目及联营共生业态,通过整合文旅活动体系,打造一个业态逻辑和规模合理的田园生态休闲度假项目集群。

  开展田园社区建设:在基础产业和新兴驱动型产业得以发展的情况下,当地社会经济活动必然发生较大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同样会发生相应变化,那么该地区就可以开展新型城镇化的田园社区建设,为原住民、新移民、旅居者这三种人群营造一个和谐理想的田园社区,最终形成新型乡镇。在地产及社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改扩建还是新建,都需要按照原有村落肌理打造。也就是说,即使开发也是开发一个“原本”的村子,同时需要配套管理及服务,从而构筑新的“田园共享生活方式”。


  “田园综合体”的核心要素

  景观吸引区:景观吸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人,有人的田园综合体才有挖掘的价值。景观吸引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有特色的人造景观。

  “三养”集聚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大量城市居民开始渴望农村的生活方式。休闲与旅游结合的新型农村成为现代人养神、养生和养老的“三养”聚集区,让暂居的养神者恢复精神和体力,让久驻的养生者颐养生命、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让常住的养老者享受乡村的田园风光,颐养天年。

  农业生产区:农业是田园综合体的核心,田园综合体模式再先进,也不能脱离姓“农”的实际。农业生产区是田园综合体有别于乡村特色小镇与城市社区最显著的标志。农业生产区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提供安全、放心的生态绿色食物和获取相应的收入。农业与自然密切交织在一起。农田的维持和管理有利于气候的稳定、储存雨水、调节河川流量并防止洪涝,农业也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并形成绿色的空间和景观。更重要的是,农业支撑着区域乡村共同体的活动,农业活动本身“嵌入”到自然和乡村共同体之中,让整个乡村社会恢复到其应有的状态。从生活的角度看,农业生产就是“农活”,它是人性的综合。

  居民生活区:居民生活区是田园综合体的社会根基,以生活为纽带,使居民和生活区产生核心交流。居民生活区应该是一个日常的生活世界,是以面对面的熟人关系结合而成的、充满活力的乡村新型现代社区。环境打造上,必须克服高楼大厦的城市模本,小桥流水的乡村图景在这里应充分展现。

  服务配套区:田园综合体的创建应以服务的配套为基础,优质的服务是田园综合体价值的外在表现。生产性服务业应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应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让游客与居民吃住放心,娱乐舒心。在主体架构中,核心要素是: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

  “田园综合体”的意义

  弥合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城乡互动。在城乡二元问题中,迅速解决物质水平差距的方法,是创造城市人的乡村消费;而迅速解决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是城乡互动。城乡互动最直接的方法是在空间上把城市人与乡村人融合在一起,彼此“面对面”交流互动。“人”的城镇化并不是上了楼就是城市人,也不是解决了身份待遇就是城市人,文化得以弥合才是人的城镇化。

  促进多业融资,加强产业融合:应当说,旅游只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切入点和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要提高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含金量,保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在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就是按照资源整合的理念,采用“旅游+”的思维和模式,以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为基本依托,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开发、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进行融合,使一二三产业在田园综合体相互关联、形成链条、融合发展,构建起一个多业并举、有效增值的产业综合体。

  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在田园综合体里面,科技要素的关键作用被提升,这里是科技地位本质提升的地方。传统的科技促进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力提升的促进剂,但在田园综合体模式里,科技转变为产业融合的粘合剂,这里是科技地位本质性改变的地方。在这里,现代的科技不仅能够促进业态效率提升和业态融合,还能促进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的出发点和要素作用已经发生了改变。

  促进生态发展:首先,田园综合体促进了农村自为绿色的发展。现代的田园综合体,围绕原有的自然景观,按照生态学原理去设计和建设,实现原有的自然景观的延伸。这是自发自为的绿色发展。

  其次,加深了人们对生态的认知。田园综合体在自然面前保持谦逊,它是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人与自然结合的地域复合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对周遭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自觉的认知。

  最后,村了自然的生态循环。在田园综合体的社区环境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由过去的“二物思维”转变为“三物思维”,植物是生产者,动物包括人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三物组合,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比如农作物的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工程变为饲料或肥料,生产出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将成为常态。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田园综合体是积极向上的“入世”态度,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要求人们主动去掌握环境、经济、社会的规律,并顺应自然。田园综合体在城乡关系、乡村规划、农业、教育、建筑、社区文化等方面提出主张,这些主张都是基于关心人自身、关心人与人的关系、关心人与环境的关系之上,鼓励人们勇于实践可持续的经济和全社会发展。


  实现各产业价值的最大化:“田园综合体”既是新田园主义理论的载体,又是新田园主义理论在中国乡村实践的产物,是旅游产业引导城乡一体化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其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的综合价值,包括农业生产交易、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田园娱乐体验、田园生态享乐居住等复合功能。田园综合体和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农业生产是发展的基础,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旅游产业需要与农业相融合,才能建设具有田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园区;休闲体验、旅游度假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从而形成以田园风貌为基底并融合了现代都市时尚元素的田园社区。田园综合体做的是现代农业、加工体验、休闲旅游、宜居度假,并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动力,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连带产业、人居环境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得到完美的统一。

  总之,中国虽然大,但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二是乡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城乡二元矛盾越来越严重,亟需用旅游产业来引导乡村全社会的综合发展。田园综合体作为新田园主义理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种探索模式,采用“农业+文旅+地产”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方式。田园综合体正面临“政策大力鼓励”与“乡村市场迅猛发展”两大历史性机遇,在科技推动人文主义复兴的今天,多元价值观兴起,也给田园综合体在政策理念、商业理念、消费者理念方面带来极大促进,加快这一模式的成功实现。同时田园综合体具备一种可持续、可复制的属性,若能得以顺利推广,将极大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这也是中国乡村走向现代化,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模式选择。(文/网络)
 

本文标题: 田园综合体,一个打造诗意栖居理想地的国家命题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6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