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频传古镇开发或运营失败的消息,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古镇数不胜数,不少游客都发出“不去后悔,去过更后悔”的感叹,许多知名的古镇都充满商业化气息,到处灯红酒绿霓虹闪烁,酒吧、夜店、千篇一律的商业街,古镇完全变味了。许多投资几十亿的古镇,成了空心镇,门口罗雀无人问津。或已经破产,或连年赤字,苦苦支撑,这般艰难,让人不禁想问:明明最有文化特色的古镇,为何变成这般模样?
古镇开发,“古”也难,“不古”更难
许多人选择去古村古镇旅游,就是想感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氛围,追寻古老的生活场景。但国内很多的古镇因为远离城市,虽然保存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但往往也因此而使得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备,交通不便,要么鲜为人知,要么旅游体验感差重游率低。
要根据古镇自身的历史与现代发展寻找文化基因,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以新的创意体现古镇风采。而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就需要翻修古镇。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留住“古”味不容易。
但是如果开发经营者一味迎合游客的喜爱和需求,用现代化、工业化的方式规划建设古镇,不注重保存古镇的原始风貌,那么,古镇游势必会变成毫无特色的逛街购物、喝茶吃饭、参观表演的“复制+粘贴”模式。过度商业化造成古镇出现文化空心化,而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千镇一面”。
对于古镇来说,只有通过商业模式经营,才能让古镇的传统文化被“激活”,多产业的发展将古镇从创收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使古镇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并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但同时,商业开发或多或少都会对古镇环境带来改变,而过度商业化必然导致古镇“变了味”,吸引力降低。那么古镇的开发如何在文化和商业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值得我们深思。
古镇开发要在尊重古镇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游客的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既要传承又要创新,把文化本底的东西真正挖掘出来。
古镇不仅有过去,更要有国际化的未来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古镇发展要脱颖而出,就一定要有鲜明的城市地位。结合当地特殊节气、习俗等,举办具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活动,打造古镇特色活动,以文旅结合的方式提升古镇旅游品质,未来也可以通过举办具有影响力国际性的高端会议和论坛来提质升级,整合和链接资源,向权威化、国际化、未来化、产业化、科技化和媒体化迈进。借助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提高古镇的知名度,为古镇保护提供丰富的财源,而这些资金也可以为保护当地固有文化也创造条件。比如乌镇通过世界互联网大会,让世界认识了这座古镇。
夜游让古镇更精彩
古镇夜游,当然不止民宿。国内许多的古镇客源有年轻化和时尚化的趋势,他们喜欢参与感,注重体验感,想要与古镇的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对于古镇而言,夜宿或许是夜经济的核心,但若是古镇夜游只有民宿、商业街之类的,那难免单调,缺乏“变现”的场景。因此古镇夜游要让夜经济的烟火气更足、人情味更浓,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秀、夜宿”等主题,引导古镇传统商业向新经济形态转型发展。新增互动性文化节目,推出特色餐饮等举措,激发消费升级潜力,发展夜间经济。
数字化或能赋予古镇新动能
古镇虽古,但当它与数字化相结合,便成了智慧古镇,古镇游览体现了现代的便利化:网上订票,到了景区门口刷身份证即可入园;打开手机,智能化导览系统带你走遍各个角落,十分方便。得益于与数字化融合,古镇的智慧提升,不仅可以实现更加科学的管理,游客游览也更加舒心、便利。
古镇数字化属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信息科学、地理学、建筑学、历史学、民族学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只有通过多学科理论的深度融合以及技术方法的广泛协同,才能系统地实现古镇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古镇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工具。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及网络众包模式来研究古镇保护与传承问题,是一种跨界和混搭,其探索意义在于去粗取精和合纵连横,最终实现1+1远大于2的信息化价值目标。
智慧古镇的本质是对数据的运用及智慧的处理,最大的特征是“融合、融通、融智”。智慧古镇要借助数字技术将经济数据、政务数据、民生数据相融合,充分调动数据库进行互联互通,更好的实现医疗、交通、教育、环境、政务等数字化,为古镇提供更优质服务,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