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岳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北部5公里的白铁山上,创建于唐贞观年间,辽代时重建,元年(1239年)、至正年间、清康熙22年(1683年)、雍正11年(1733年)四次重修,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京西,就有“先有灵岳寺,后有斋堂城”之说。因为斋堂,顾名思义是吃斋的地方,就是当年到灵岳寺进香的香客们吃饭、休息之所在,久而久之形成了村镇。斋堂南边的“马栏村”,是灵岳寺养马的地方;而斋堂东南的“火村”则是为香客们提供饭食的地方。这是北京为数不多的格局完整的元以前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同时对京西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灵岳寺处于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坐北朝南,视野开阔,特别是门前的一棵大国槐树格外引人注目。在京城和古村有许多国槐,比这大的也有,但是长得像这样枝繁叶茂挺拔、而且没有被虫蛀的极少。其实这棵国槐就是这座寺庙和这古村的符号和标志。而寺庙里面的一棵油松也格外苍俊秀美,如迎客松般迎接远方的游子归来。
灵岳寺现存面积1500平方米。从南至北依次分布有山门、倒座房、钟鼓楼、天王殿及其配殿、大雄宝殿及其配殿。寺院布局严整、大气恢宏。
山门位于寺院南墙正中,歇山顶,墙体磨砖对缝,砖券拱门,屋顶由板瓦筒瓦合筑,砖雕鸱吻。山门的两侧各有倒座房3间,“工”字梁四架。钟鼓楼位于倒座房的东西侧,均为近代修建。再向前行是天王殿,建在0.8米高的石台基上,悬山式调大脊,鸱吻垂兽,木博风板,五架梁保留叉手构件,彩绘精美。殿内供奉着四天王、韦陀及接引佛塑像
脊檩枋下有题记:“时大清雍正十一年岁次丑季夏吉日,时修前殿三楹,钟鼓楼一所,初建鼓楼一所,金装天王奇兽菩萨圣像,彩绘殿宇。住持弟子法师照瑞徒普成、普兴等工恭诚……”此殿虽经多次重修,但仍保留有元代建筑手法。
天王殿的东、西配殿位于庭院两侧,相互对称,均建在0.7米高的青石台基上。方砖墁地,青石垂带。东殿即所谓的“娘娘殿”早年被毁,现为近代重修。西配殿为灰筒瓦悬山式调脊,筒瓦板瓦合瓦,前出廊式建筑。该殿即所谓的“老爷殿”。
再向前行,进入二进院。就到了灵岳寺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释迦佛殿)。它位于中轴线上寺院的北部,殿建在0.8米高的青石台基上,面阔5间15.65米,进深4间11.3米。殿宇高大宏伟,采用的是中国古建筑中形制最高等级的庑殿顶,单檐调大脊,板瓦筒瓦合瓦,砖吻。殿宇出檐很大,四周回廊宽阔,檐柱20根(东西两侧各6根,南北两面各4根)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时补加。檐下双昂五踩斗栱古朴凝重,简洁实用,檩枋彩绘细致入微。四扇大门,直棂窗雕刻精细。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相互对称。均为“工”字形房架,灰筒瓦悬山式调脊,方砖墁地。
村中的建筑均为山地四合院,或三合院。有的房屋建造时以寺庙为蓝本,还含有元代的建筑遗风。院落没有严格的方向性,高低错落,随山形地势而建,随意、自然、灵动。
这里的民居建筑形式基本一样,青砖到顶四角硬,板瓦硬山青水脊,上有蝎子勾,山墙为混水碎石墙,正房为三开间,厢房为二开间,屋内设火炕、地炉,屋内、院中则方砖或石板铺地,院中有地窖,院门有门楼,并置板门,一般为金柱大门形式,有的院落还有精美的座山影壁或在院门口加建“一”字影壁。总之,民居建造得精巧、朴实。
在中国村落发展史上,以寺庙为中心,依寺庙的巨大产业而发展起来的村落时有记载,但像灵岳寺村这样的古刹、古村并存,全国实属罕见。
在京西的崇山峻岭中,古刹、古村与自然融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这是一个祈福、郊游、探险、访古、采摘的好地方!
如有寺院修缮或扩建的项目,可联系我们合作,寺院项目案例见杭州灵隐寺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