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石窟寺缘起与形成及其特征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3-15 11:10:51  来源:旃檀精舍  作者:崔勇
核心提示:石窟寺的开凿起源于古代印度,若再往前追溯则与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18世纪)贵族们在尼罗河沿岸山崖开凿的岩窟墓地有一定的关系。

  石窟寺的开凿起源于古代印度,若再往前追溯则与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18世纪)贵族们在尼罗河沿岸山崖开凿的岩窟墓地有一定的关系。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11世纪),因受岩窟墓地的启发,出现了仿照神庙形制在山崖上开凿的规模巨大的石窟,其中最有名的是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304-1237年在位)在埃及南部开凿的阿布·辛拜勒神庙(图辛拜勒神庙),整个庙堂都按照埃及神庙的规格安置,庙堂前还依悬崖雕凿出4尊高达20米的法老象。这些雕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巨型石窟造像。


  因此可知古埃及的石窟神庙是由岩窟开凿而成。据史载波斯帝国舵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公元前558-前330年)曾经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因受古埃及岩窟墓地的启示,在波斯境内也出现了依山崖开凿的陵寝和神庙。这种崖窟陵墓和神庙的形式传入印度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石窟寺先兆。


  印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公元前268-前232年)在位的第十二年,在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格雅附近的巴拉巴尔开凿了两个山岩石构洞窟,尽管当时巴拉巴尔石窟尚不具备佛教性质,但开启了印度石窟寺建造先河,为印度佛教石窟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约公元前200年,受佛教的影响在印度西部德干高原兴造起石窟寺。



  石窟于是成为早期印度佛教建筑典型类型,后来发展成石窟寺。按照开凿的年代,印度石窟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石窟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相当于沙多婆珂那时期;晚期石窟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8世纪,相当于笈多朝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沙多婆珂那和笈多朝时期国力强盛而支持造窟。这些石窟大半集中在西印度德干高原山中坚硬的岩石里,只有少量石窟在比哈尔邦以及东海岸的奥利萨帮和安德拉邦。具有代表意义的石窟境地有巴雅、贝德萨、昆达诺、皮塔尔阔拉、郡纳尔、纳西克、卡尔拉、坎黑里、奥兰伽巴德的阿旃陀等处。



  印度佛教石窟按照性质和用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礼拜塔的塔堂窟,音译为支提或支提窟;一类是僧人居住的僧房窟,音译为毗诃罗或毗诃罗窟。早期的塔堂窟和僧房窟都是在自然岩石中凿出简单的纳身的空间,后来的石窟寺院则是这两类窟的合成。印度的许多石窟通常是成群地排布在中西部拥有大片岩石的偏僻的高原地段,石窟所在地石质坚硬,所以能够精雕细刻而得以完整长期保存下来,流传至今。一个石窟寺的凿成要耗费100-200年时间,而当时印度人的平均寿命大约30-40岁左右,因此印度的石窟寺建造须前后几代人承接完成。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的情状下,印度石窟石刻得以凿成并延续下去,靠的是对宗教的信仰力量,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以及印度人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是难以想象的。


  塔堂窟是仿木结构建筑的样式与结构建造的,标准形制的塔堂窟平面形状是里端为半圆形,向前是圆塔,再向前是长方形的厅,平面呈马蹄形,侧壁与后壁前均有列柱。标准的塔堂窟形制前部为列柱分割而成的正厅与两侧廊,后部为半圆形后殿,后殿中心有塔,圆形塔堂与长方形的礼拜堂以及长条形的侧廊组合成一整体,石窟内在的正厅与后殿联结为一体。



  巴雅石窟第12窟是最早的标准的塔窟堂例证,窟内最宽处宽7.9米,进深18米,入口处是大拱门,上方是大的尖顶拱楣,拱楣两侧垂直向下,拱券顶是仿木结构将岩石雕造成檩和椽的行状。塔的台基仅有一层,覆钵丘是低矮的半球形,正门两侧是高浮雕门神,前室正壁的上半部的中心部位是一个大明窗,明窗外沿为拱楣形,上方中心有尖头,拱楣两侧翼下端向内微弯曲,整个拱楣外沿向前方突出,明窗外两侧有浮雕列柱,柱面有繁缛的纹饰。柱头雕刻有动物,柱与柱之间有浮雕小塔。前室正壁最上方有一列拱楣明窗浮雕,明窗中部雕以仿木结构的放射状支架。窟内正厅两侧各有一列素面的八角柱,柱身直立,下有壶形柱础。



  早期僧房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的多在巴雅,典型的形制是窟中心有方形的中厅,中厅入口的一壁开门,其他三壁开居室,中厅和居室的面积都比较小,行状也不规则。以巴雅第19窟为例,中厅两壁共开居室四个,居室门上有尖拱楣,各门之间有龛。中厅是平顶,地坪为不规则的方形。前廊平面为横长方形,在一端壁开一个居室,这个居室的门外两侧分别有浮雕的帝释天与日的故事,采用粗狂的表现手法。前廊顶是半拱券以及仿木椽。前期段的僧房窟的中厅面积扩大,前壁以外的三壁各开相同数目的居室,位置和形状都比以前的整齐。阿旃陀第12窟和皮塔尔阔拉第7窟可为印度早期僧房窟后段的典型代表实例。较之早期前段的僧房窟,早期后段的僧房窟具有华丽繁复的浮雕纹饰,追求富丽堂皇气派。


  印度5-8世纪又开启了后期石窟建造的高潮。后期仍然继续建造塔堂窟和僧房窟两类洞窟,但形制及相互数量对比却有很大的变化。由于寺院房屋类别组合制度的变化而带来塔堂窟比例减少的新情状。僧房的形制也有较大变化,在中厅的正壁开佛堂,并供奉佛像。僧房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僧尼的居住地,同时也具备了礼拜佛像的功能。在窟内装饰方面,前期僧房因为注重实用而装饰比较朴素简单,后期僧房则装饰与实用并重,因而僧房内浮雕与壁画增多,越往后越来越富丽堂皇。后期塔堂窟也是同样地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的趋势。



  后期洞窟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当属阿旃陀石窟,开凿时期大约在4、5世纪。以阿旃陀石窟第29窟为例,窟的平面形状与前期相似,仍然是马蹄形以及两侧有列柱,但前廊面积扩大成前庭,并增设露台门,在前庭的正壁正厅的柱间和两侧壁雕处或画出许多单身佛像或佛三尊像。塔基大为升高,以便在正面开大龛,龛内刻有主尊大佛像,主尊佛像和塔身连为一体,佛像占去正面大部分面积。这种在塔正面设龛像的做法是从中亚犍陀罗传入,而前期是没有的。


  窟内仿木结构的做法已经大为减少,这是后期明显特点。塔堂窟内前后期最重要的变化的是主要礼拜对象由以往的覆钵塔改变为现在的主尊佛像和所依附的覆钵塔。后期的阿旃陀洞窟僧房窟形制的突出变化是在中厅正壁的正中增开一间佛堂。佛堂通常为前后两进,里间有庞大的石刻佛三尊像,即佛两侧各有一个胁侍像,佛像居中而占据里间大部分面积。两侧壁有浮雕的伎乐和天人像。中厅四面有列柱,柱外是回廊,再向外是在三壁开居室。大部分僧房都有许多装饰,中厅的顶部和回廊的外侧布满了壁画,正门里外和回廊列柱都有浮雕。阿旃陀洞窟雕刻题材不外乎造像、故事浮雕、纹饰浮雕两类,并分布在门厅、列柱上。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有印度古代绘画艺术宝库之声誉。阿旃陀石窟保存着壁画的洞窟有13个,即第1、2、4、6、7、9、10、11、16、17、19、22、26等洞窟。洞窟中壁画的题材主要是本生故事,如睒子本生、六牙象本生等。壁画分布在前廊正壁和廊柱以及中厅四壁、天花、列柱等处。壁画题材分布通常是前廊正壁和列柱画佛像和菩萨像,中厅四壁主要画佛传和本生故事,天花是各种纹饰。纹饰的主题有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几何图形,各种主题形象多变,显示出画工丰富的想象力。这些纹饰画在中心圆环和周围的方形藻井中。藻井方幅中所画的动物有象、水牛、鹅,其间穿插多种花卉和蔓草,陪衬的题材有侏儒、伎乐和飞天。这些纷繁的纹饰显示出生气勃勃的景象,增加了洞窟中厅的华丽气氛。图片


 
标签: 石窟寺

本文标题: 印度石窟寺缘起与形成及其特征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73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