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70年的时光,我们国家优先发展城市,集中精力搞城市化建设,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大量的人口往一二线城市、沿海城市及重点城市流入。这其中,农民群体,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一直在做贡献,不管是进城务工,搞城市化建设,还是在农村种庄稼,并且交了几十年的公粮。
总之,一句话“城镇化,掏空了整个乡村”!
导致,农村的“空心化”越来越严重,是必然的结果。
如今,到了反哺农民,偿还这本欠账的时刻。
2021年,“乡村振兴”成为开年焦点。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的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且“乡村振兴局”也挂牌成立。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印发,扬帆起航即将开始。
那么,再过几年人们会不会从城市流向乡村呢?
我个人认为,双向流动,会成为常态。
乡村振兴,是要在新型城乡关系框架下进行,以城带乡,只有促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才能遏制乡村衰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是一个更为全面、普惠、长期的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这就是一个“城乡循环”发展的问题。
“十四五”时期,城乡关系,核心是城市、城市的延伸地带和乡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延伸地带的农村,迎来最佳的发展机遇期,可能会最先振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国家开始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城市会向乡村延伸,形成城市延伸地带。
农村的人想着城市有机会,又想在不太远的地方改善他们的状态,基于对经济机会和生活的选择,就会往城市延伸地带走。比如:特色小镇。
城市延伸地带的农村,将是“十四五”期间整个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区域和主战场,产业延伸的主要区域,也是人口居住和生活延伸的主要区域,也可能是未来乡村的人进入城市后,能够选择落脚的主要区域。毕竟,未来还是会有2亿人进城落户的。
尤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延伸地带的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形成更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其实,城镇化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乡村振兴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更多的农民进城安居乐业,才会使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增加、农业现代化要素投入和适度规模经营才有可能、增加农产品商品化并进而提升农民收入水准;更直接的是,农村人口减少会大大减轻国家支持乡村振兴的压力。乡村振兴,毕竟需要巨额资金来源的支撑。
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
如何更好地让城市反哺农村,让工业服务反哺农业,需要人才的加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
如果一个村没有了人气、没有了人才,这个村的发展肯定搞不好。
当下,城镇户口可以继承农村宅基地,将吸引人才返乡就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带动农村以住房建设为例的投资建设,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进而推进国内需求的大循环。
但这,还远远不够,再过几年,乡村会形成五股返乡力量,包括:返乡农民、返乡创业者、本土企业、都市小资和富豪,当他们带着新的眼光和资本回到乡村。
第一股、返乡农民。五、六十岁的农民,他们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很多企业单位只招聘五十岁以下的人,在城市里呆不了下去了,就只好回到农村,从事个体的养殖,种植业,再过几年将有一批,六零,七零后的农民,会回到农村。没有学历、没有技术特长的农村人,这个人以前在城市打工,靠的是工业和房地产,但是,工业和房地产用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这些人在城市以后找工作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们最后只有回到农村,从事一些农业生产劳动。
第二股、返乡创业者。有一些农村年轻人,在城市打工,积累了一些经验,积累了一些资本,城市的发展空间受限,开始返乡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还有,一些热爱农业的领头雁。
第三股、本土企业。现在要开始搞“万企兴万村”,一些本土企业,会开始帮扶农村,走向共同富裕,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
第四股、都市小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大都市生活腻了,开始向往小资生活,寻找一个环境好的村子,开民宿,过自己的小资生活。
第五股、富豪。一些打拼了半辈子的富豪,晚年的时候,也会带着资本返乡投资一些文旅、农旅项目,同时也能安享晚年。
最初,人是从乡村流向城市,产业也聚集在这里;当下,农村的产业缺失,农民就业解决不了,需要一些活态的村庄恢复其传统的乡土产业或集中精力引进适合的产业,产业搞起来了,只有产业升级,人才就会回流,不怕农村以后没有人了。
只要有“农一代”在,村庄就还在;我们这些“农二代”,虽然两边拉,城市的拉力更强一点,但如果以后的政策导向让我们回到村子,我们还是会回去的,因为在城市落不下来,落叶毕竟要归根;而“农三代”,基本就不会回去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走向了共同富裕的新时代。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凭借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大家一起努力,一定会改变乡村,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