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古镇在哪里
青龙古镇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青龙镇,是省城太原北达塞外、南及晋中的必经之地。青龙古镇原名“青蒿嘴”,清嘉庆年间,当地富贾王绳中为大清捐银数百万两,被皇家御赐“百万绳中”匾额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示意满汉一家亲。发迹后的王家依托本镇固有的上下起伏、左右弯曲的地形地貌,仿照北京颐和园和昆明湖东文西武、南龙北凤的建筑风格,东造文昌祠,西建龙王庙,北筑凤头寨,使全镇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从此得名“青龙镇”。又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人文历史,青龙古镇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历史上成为太原北部首镇。
青龙古镇简介
青龙古镇集历史、古建、园林于一体,建筑规模宏大,连绵不断、错落有致,筑有永和堂、静观堂、永庆堂、德润堂、锡福堂等,是中国北方农耕文化村镇的典型遗存,是太原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也是太原北部地区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文化名镇、商贸集镇、农耕老镇。
青龙镇南北长约5华里。在数百年间,这里曾经商铺林立,寺庙云集。镇中亭台楼阁鳞次栉比,青砖绿瓦遥相辉映。动静相宜,灵气蕴藉。依据南高北低坡地兴建的各类建筑,宛如一条青龙。这条龙,在村北与曲折起伏的杨兴河相遇,被赞之为二龙戏珠。以龙为形状的古建筑群非常独特,据说在全国也算绝无仅有。
青龙镇位居南北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军事要塞和驿站作用。它是中原王朝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自战国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时至今日,古镇内外的烽火台、古堡、碉堡和文革时代“备战备荒”修筑的地道仍赫然在目。
青龙镇的整个建筑群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古镇南北长5华里。镇南头弯道形建筑群为龙尾;镇西弯形建筑为弯曲向后蹬的龙的右腿;镇东曲起通向塌崖坡的道为龙的左腿。因此道向河边,恰似龙爪刚露出水面;风水坡弓形旧道是龙的右前腿;龙王庙弯曲的坡道是龙的左前腿,下街是龙脖,大十字是龙爪;河坡是龙头,五里长街为龙身,龙头上河神庙等两处庙宇的水井为龙眼。镇东一条大河由南至北滚滚而去,远远望去,青龙镇犹如一条出水巨龙,腾空而起。
青龙镇两侧店铺林立,都是明清建筑。老爷庙、泰山庙、奶奶庙、河神庙、文昌祠、龙王庙、大王庙、茶皇庙等寺庙雄踞古镇四周高坡和沟口路旁,殿宇雄伟,或如展翅雄鹰、或如异怪猛兽年复一年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保护着古镇的吉祥、平安。
建筑风格各异,建筑水平高超,木雕、砖雕、石雕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尤其是五里长街上的五道阁全国罕见。所谓阁,既非台榭,也非牌坊,它是树立在大街上的类似城门楼的建筑。
头道阁位于镇中央,宽约三间,进深10米,二层砖木结构,上筑木结构硬山顶楼三间,房内朝北塑观音和文殊二位菩萨,朝南塑五百罗汉,层层相叠,金碧辉煌。
往南行一华里为二道阁,此阁规模与头道阁相同,不同的是阁内塑的是真武大帝。
再向南行一华里为三道阁,建筑规模与前二阁相同,但阁上塑的是玉皇大帝与魁皇爷。这三道阁都装有铁大门,晚上关门后,街面如铁桶一般,十分安全。
四道阁在东面,阁上塑诸葛亮和岳飞像,名曰双忠阁,朝东洞门上方刻“青龙镇”,朝西洞门上方刻“双忠阁”。
第五道阁在河神庙附近,据传河里有眼,通往大海。河水经常涌上来淹没古道。财东王石磷组织居民修筑大坝,建河神庙,消除了水患,后建阁以作纪念,阁上有慈禧太后亲笔题字,朝南面的墙上题有“安澜”二字,朝北面的墙上题有“坦途”二字。每逢过年过节,五道阁上点亮碗灯敬神,灯火通明,照亮全镇,十分壮观。
青龙镇的商人衰落于清末,青龙镇古建筑群的毁坏,主要在抗日战争和后来“文革”时期。但是青龙镇积淀的晋商文化十分丰厚,如今古镇的文脉和它那独特的龙形建筑风格依然熠熠生辉。
青龙古镇门票多少钱
青龙古镇门票是免费的,只有古镇里的部分景点是单独收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