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健康农业的试验探索肇始于党的十八大之后。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宣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明确了健康中国的五大重点,其中之一是“发展健康产业”。
1、健康农业的由来
所谓健康农业,是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和促进人的健康作为农业的价值取向,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注重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全要素、全周期的健康,实现农产品的安全化、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提升现代农业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人民对健康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加快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大潮中,健康农业迅速发展,成为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健康农业”的提法缘于2010年10月在希腊古城奥斯匹林召开的是世界遗传、营养学与健康学委员会学术会议,其主题是“健康农业、健康营养、健康的人”,聚焦人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变化对人的健康影响。会议认为,在饮食的变化是由于现代农业、农业企业、食品生产体系、气候变化,以及对城市农业和建筑的需求等因素引起的,而所有这些都是受政府和国内外政策影响的。这次会议后,健康农业进入了各国学界、政界、企业界(特别是农业、食品领域)的视野。
我国健康农业的试验探索肇始于党的十八大之后。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宣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明确了健康中国的五大重点,其中之一是“发展健康产业”。当时的农业部党组及时传达贯彻这次大会精神,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大健康”,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人们提供更多放心的健康农产品,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2016年10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各地、各行业闻风而动,开始了对健康农业的研究与探索。
2016年10月18日,安徽省太湖县举办“绿色太湖、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与会专家呼吁发展健康农业;11月17日,中国农村杂志社与太湖县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健康农业试点县合作协议,并召开座谈会。之后,发展绿色农业、健康农业写入太湖县政府工作报告。该县以推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发展健康农业。同年11月5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和著名三农专家刘奇等指导下,金寨县人民政府、安徽省食用菌行业协会、吉林农大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三个单位,联合举办“发展药用菌产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金寨高峰论坛,提出以药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和健康农业为抓手,促进脱贫攻坚,打造“中国药用菌之都”。
海南省是第一个在省级层面推进健康农业的省份。2019年1月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1号文件印发了《海南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文件指出,健康农业是新时期海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开放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推动健康农业特色发展”,并提出了发展健康农业的两大举措:一是优化健康农业产业结构,二是推动“健康+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几年来,主流媒体、高校、科研院所,对健康农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时跟进报道健康农业试点情况,营造舆论氛围。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相继续开展了健康农业研究。其中:安徽大学农研院、中国地质大学、福建农科院开展了对健康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国农科院、浙江农科院等单位聚焦农业的营养健康方向进行研究;上海市农经学会、上海农科院立足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层面研究健康农业。《中国发展观察》、《农村工作通讯》、安徽日报等媒体,陆续发表了关于健康农业的相关研究报告。
在试点示范和理论、舆论的引领下,健康农业呈现由点到面、逐步展开的势头。长三角三省一市、山东、广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黑龙江等省市,纷纷开展了健康农业的试验示范,其中包括生态健康种植、健康养殖、功能农业、绿色田园工程、中医农业等等。健康农业这种以安全、营养、健康为内在特征的农业新理念、新业态,正放射出光芒四射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大亮点。
2、健康农业的基本特征
健康农业具有六个基本特征:
其一,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身体健康,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标配,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树立“大健康”理念,将健康融入各项民生政策,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创新,也是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战略措施。健康农业把促进人的健康作为农业的价值取向,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习近平“大健康”理念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
其二、生态性。健康农业突出生态高值。它立足农业绿色发展,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注重资源生态保护和循环利用,兼有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比如,健康农业中的食药用菌产业,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在林下、荒地、山洞或防空洞、废弃畜禽养殖场等场所,都能种植生产。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全国490个国家级贫困县里,80%以上的县把食药用菌作为脱贫攻坚的首选产业。陕西省柞水县在科技部和吉林农大李玉院士团队的帮扶下,大力发展玉木耳、黑木耳产业,形成了种植、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产业链,全县农民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木耳产业。去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欣然为小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近年来,安徽、吉林、浙江、山东一些地方以废弃桑栎等干枝为基料,栽培珍稀药用菌桑黄,每亩地效益至少7万元。健康农业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造福人民健康,具有高度的生态性、高值性特征。
其三、功能性。健康农业强化农业多功能开发,以“两养”(养生、养心)“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为内涵特质,深度开发农业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功能,把它集聚成一个关联、开放、循环、互促、均衡的综合系统,源源不断地释放现代农业的巨大能量,加强了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革命老区金寨县抓住建设“中国药用菌之都”的机遇,大力发展以药用菌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着力培育百亿健康产业,打造“红绿蓝”多彩金寨、养心金寨、长寿之乡,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成为大别山区多功能农业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实践证明,健康农业发展越快的地方,农业多功能开发的领域就越广泛、越深入。
其四、融合性。健康农业是大农业与大健康高度融合的产物。它以大农业为基础、大健康为主题,是农业植入健康、健康赋能农业的新型农业形态,具有鲜明的“跨界”融合特征。具体表现是:农业产业向着现代化、快消化和健康化升级;健康产业向着食品和基地化的农业延伸。现在北京同仁堂、江中药业、茅台等药企、食品、酒业等头部企业,纷纷下沉,到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而蒙牛、伊利、新希望、汇源果汁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都进军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原料提取等大健康领域。两大方面军从相反的起点和终点相对而行,彼此越来越接近、越来越跨界,产业内容越来越相像似,越来越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这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度,发育为乡村振兴的新产业、新业态。
其五、创新性。健康农业要求创新现代农业科技,突出科技的集成性和先进性。发展健康农业,必须遵循农业科技规律,确保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它对现代科技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领域广、创新性强、聚合度高的特点。不但要有现代农业科技(如资源与育种技术、种植养殖加工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又要有卫生与食品营养科技、中医药科学、现代生物科技来支撑,还要重视农业发展战略趋势的研究、对科技需求的研究等等。由此可见,健康农业是一场深刻的农业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成为了催生健康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其六、关联性。一方面,健康农业是大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代表了大农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健康农业直接关联农村发展、农民富裕,三者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健康农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三者的辩证关系,把健康农业放在三农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更加注重共同富裕,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使三者协调发展,共兴共荣,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以上六个基本特征,需要在发展健康农业过程中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认真遵循,否则,就有可能跑偏、走歪。
3、新时代呼唤健康农业
(一)健康农业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以石化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农业,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石化农业像一把“双刃剑”,也造成了农业资源承载超限、化学投入品过量使用等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在:农药化肥越来越过量使用;农膜残留,白色污染加剧;激素滥用、添加剂过量;土壤污染和酸化,包括土壤重金属残留;土壤中的微生物减少,造成土壤贫瘠、板结,甚至出现沙化、盐碱化现象;地表水污染;在局部地方,呈现出多方面、立体式的农业环境污染。
发展生态、绿色、健康农业,已成为弥补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要用“三物思维”改造农业。所谓“三物思维”,就是遵循生物循环的规律,树立“植物——动物——微生物”相互作用、良性循环的观念,大力发展长期被忽视的微生物农业,利用微生物的繁殖生产能力,生产人类及动植物所需的安全营养产品,逐步减少大化肥、大农药的使用,有效解决石化农业的痼疾,重构稳固的自然循环链,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人类幸福安康。毋庸置疑,健康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出路所在。
(二)健康农业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农业阶段性供不应求和供给过剩并存,发展状况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新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最重要的就是满足人们对安全、绿色、放心农产品和食品的强烈需求。现阶段消费者购买农产品和食品时,最怕买到不安全、不健康的产品,普遍青睐健康农产品和食品。
党中央号召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指明了当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农业结构调整千条万条,这一条解决不好,就不算成功。所以,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主动对接需求侧需求,大力发展健康农业,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和食品,提振人们的消费信心。
(三)健康农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有关研究认为,人类的财富积累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前四阶段分别为土地、机器、金融、教育,第五阶段是康养,消费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过8000美元后,大健康产业的“朝阳时代”接踵而至。我国人均GDP在2015年超过了8000美元,步入了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疾病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生命健康、关注防病治病。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健康是健康的源头。人民要健康,农业必须健康,农业要成为有利于人民健康的产业。农业的健康化程度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识,直接关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须摆上突出位置。
(四)健康农业是构建双循环战略格局的重要途径。
几千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是解决吃饱肚子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去年我国完成了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升级,人们普遍要求不仅吃的饱、还要吃得好,把吃的品质放在第一位,追求食物的安全、营养、健康。
对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正从大众型向分众型、小众型乃至个性化转化。迅速崛起的以女性、年轻人特别是以Z世代、小镇青年为主要群体的果蔬及食用快消品消费,更是呈现健康化、品牌化、高端化趋势。前两年进口车厘子200元一斤,很多人买起来眼睛眨都不眨,心心念念“车厘子自由”。这一强大内需,必然驱动传统农业对接高端市场。在当前我国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大格局背景下,发展健康农业、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重要,成为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4、多措并举推进健康农业
从政策设计和制度层面看,当前发展健康农业,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提高社会认知度。健康农业起步不久,社会认知度低。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习惯,更影响制约健康农业发展。发展健康农业,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合力推进。要广泛深入持续做好宣传,讲好健康农业故事,营造强大的舆论场。应组建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健康农业研究院,开展健康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农业类、医药类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和专题。组织编写典型案例和培训教材;把健康农业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各级乡村振兴培训。在推进中医药知识进课堂时,要强化健康农业元素。
二要聚集要素投入。发展健康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筹集成各类要素,加强培育扶持。针对健康农业管理多头、分散状况,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改变“九龙治水”体制,形成推进合力。各级乡村振兴规划和涉农部门专项规划应有健康农业内容,以加强规划引领。整合资金,加强投入,支持健康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和产业集聚区,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和健康农业发展基金。加强健康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兴产业。高校、职业学校要设置对路专业,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训模式,培养动手能力强、能经营、会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加强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健康农业多元、复杂的科技需求(软件如标准、规程、技术集成、模式提炼等,硬件如多品种、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设备研发和改进、集成等)。
三要打造健康农业品牌。要以标准为引领,着力培育区域性、行业性和企业的健康农业品牌,唱响中国特色健康农业。重点开展健康农产品和食品类的研究,制定并实施产品标准、生产规程、储运包装标准。要廓清食药同源产品、药用菌产品、功能性农产品的内涵,厘清其与一般农产品和食品的关系,改变其名称五花八门、概念混乱、长期“有品无标”等状况。结合中医药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国特色食药用菌、食药同源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系列品牌的推广,推动中国药膳及健康饮食文化走出去,让中国健康农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要推广农产品变健康食品。这方面国内外有不少成功经验。如我国传统地方小吃大多是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后变身健康美食的。河南西华县逍遥镇的胡辣汤,主料是当地优质小麦面粉和牛羊肉,近20种辅料中,八角、茴香、肉蔻、木耳等中草药占了半数,香辣可口又有滋补保健功能。目前全镇8万人在各地经营胡辣汤,一年产值6个亿。日本很重视汉方药与膳食结合,将中国的药膳精髓发扬光大,利用各种食药同源的菌类和中药材,研发出各种药膳,通过超市、药店售卖进入家庭厨房,提升国民素质。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要组织开展健康膳食的研发,以菌类、中药材、食药同源产品等为原料,开发特色药膳、药茶、调料、小吃、饮品,推动中药入美食,推进食药同源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安徽淮仁堂药业提出“养生食堂进万家”的理念,组织餐饮专家、中医药专家和营养学专家,研发上百种药草茶、调料包、药膳配方等,线上线下发力,初步探索出了推动健康饮食进社区、进家庭的途径。
五要坚持抓点示范。发展健康农业,既不能慢慢腾腾,也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把握好节点、节奏,坚持典型示范,树立标杆,引导发展。应分层次分类型培育典型,重点建设一批健康农业示范县(区、园),建设一批健康农业主题农场、特色庄园,建设一批健康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要开展健康农业示范,国家有关部门应指导各自的乡村振兴联系地区建设健康农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近年来,安徽省卫健、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合作推进“十大皖药”示范基地建设富有成效。全省十大皖药基地的药农,年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药用菌基地的农户人均收入高达三、五万元。
六要注重协调发展。健康农业是乡村振兴大战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统筹协调它与农民、农村的关系,防止出现孰轻孰重、顾此失彼。比如,发展休闲和养生农业,必须重视与乡村建设行动结合、与农民增收结合、与历史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在保护中传承发展。黄山市木梨硔村有400年历史,被誉为“黄山最美高山村落,隐匿在云海竹林深处的天上人间”。在城市化大潮汹涌而来时,木梨硔村不可避免地凋敝了。如何保护古徽州这一珍贵遗存?湖南理工大学杨春蕾通过深入考察,写出研究报告,提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引进资本、建设古村落生态博物馆”的建议,希望古村改造要做到“六留”(留空间、留绿色、留古风、留文化、留村魂、留村民),原汁原味就地保护,让资源变资产,让村民变股民,以文旅兴村庄、用产业富村民。这些建议体现了三农的整体观、乡村振兴的大局观,兼顾了各方利益,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好评。这对各地做好古村落保护、发展以休闲养生为特色的健康农业,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