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靠--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最文艺的构件”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4-05 09:02:11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美人靠常见于园林建筑​中的厅、轩、亭、阁,一些传统民居中也能见到它。谁都知道它,只是未必叫得出它的名字。

  今天要说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寻常而特别的构件—美人靠。


  司空见惯,所以寻常。民居,园林,乃至一些公共场所,都有它的身影。它很特别,作为一种别具匠心的设计,集美观和实用于一身,既是建筑构件,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又承担了家具的功能,让人能够倚坐休息,还给建筑的外观加了分,使其富于变化、更耐看。在全世界的建筑中,这样的例子都不多见。


  这就是美人靠,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种带靠栏的长凳。


  美人靠常见于园林建筑中的厅、轩、亭、阁,一些传统民居中也能见到它。谁都知道它,只是未必叫得出它的名字。



  民间传说,美人靠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与西施趴在栅栏上观赏池中的游鱼,差点儿一头栽进水里,夫差(另有说法是西施)冥思苦想,有了好主意,命工匠在池塘边建造了这种带靠栏的长凳,西施常常坐在那里,白衣胜雪,长发飘飘……由此得名美人靠,也叫吴王靠。


  听起来很美好,大家都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不愿意去深究,也经不起推敲——在史籍中,无论正史野史,都找不到关于此事的半点相关记载,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浪漫的名字是后人臆想出来的,历史应该不超过100年。


  不过,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不论大小,临水的亭榭几乎必定设有美人靠,以便人们坐在那儿观景或休息,对照美人靠的传说,也算无巧不成书。


  除了吴王靠之外,美人靠还有廊椅、飞来椅等别称,因其探出的靠栏外形酷似鹅略带弯曲的脖子,又称鹅颈椅。当然这种样式并不是模仿鹅脖子,而是根据人体脊椎的特点设计的,也就是所谓的“人体工程学”,人端坐于这样的椅子上,后背和靠栏完全贴合,感觉会很舒服。



  在史籍中,美人靠和吴王靠都是子虚乌有,飞来椅、鹅颈椅等别称也是清代以后才出现的。不过,美人靠悠久的历史不容置疑,宋元时期的界画中就有它的影子了。(界画的简史可参考此前的推文《多少消失的古建筑,其实都活在界画中》)


  明代画家仇英的界画名作《汉宫春晓图》中有两处表现美人靠的画面:下图左,一名宫女将小孩置于美人靠的长凳上,似乎正要将他抱起交给另一名宫女;下图右,一名宫女坐在美人靠上若有所思。


  那么问题来了,美人靠古时叫什么呢?叫栏,或栏杆。《营造法式》中说:“栏杆常装于走廊两柱之间,以代藩屏,或地坪窗、合窗之下,以代半墙。”


  换句话说,美人靠也算是一种栏杆,是栏杆的变形和衍生。具体而言,需要装栏杆的地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做成栏杆,不嫌麻烦可以做成更美观、有功用的廊凳(长凳),在廊凳的基础上再加靠栏,就成了美人靠。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做成栏杆。也可以做成廊凳。在廊凳的基础上再加靠栏,就成了美人靠。



  中国古代的游吟诗人们似乎对栏杆情有独钟。垂花、雀替、挂落、抱鼓、柱式、斗拱……中国传统建筑中有大把构件,从工程的角度来看,栏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


  从工艺的角度来看,栏杆不是最复杂的;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栏杆也不是最突出的;


  但在中国古代的文学意象中,恐怕没有哪一种构件能够和栏杆相媲美,引唐宋文人尽折腰。


  诗仙李白“沉香亭北倚栏杆”,杜甫“明年谁此凭栏杆”,连造反的黄巢都“独倚危栏看落晖”,才子柳永“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才女李清照“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最动人的当数后主李煜那首《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它堪称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文艺的构件”。


  “高墙小井”的徽州民居中常见美人靠,一般设在顶楼朝向天井的一侧。按照旧时风俗,待字闺中的年轻女子绝不宜抛头露面,百无聊赖之际,她们时常坐在天井边的椅子上仰望头顶那一片天空,目送掠过的白云或飞鸟远去——这很有可能是美人靠这个浪漫名字真正的渊源。


  江南水乡,到处小桥流水人家,很多临水的酒家茶肆饭馆都在溪河边设置美人靠,好让来往的客人歇歇脚,对生意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发达的旅游业让这种做法在江南地区的各个古城古镇里蔚然成风。



  中国的传统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追求的既不是宏大,也不是奢华,而是优雅和精致,通过曲曲折折、柳暗花明的变化来营造引人入胜的空间体验,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之下,身姿曼妙的美人靠当然“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因而成为园林建筑中的常客,回廊、亭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说起园林,大家就容易想到苏州。在千年古城苏州,连公交车站都是古香古色、照着苏州园林的风格建造的,建成后好评如潮,外地游客更是对它赞不绝口。而苏州的公交车站,候车座椅就设计成了美人靠。


  美人靠并非中原建筑所独有,少数民族也大量借鉴和使用这种巧妙的建筑构件。


  主要居住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交界处的侗族特别擅长建造木构建筑,当地俗话说“侗家有三宝,鼓楼、花桥和大歌”,其中的鼓楼、花桥都是很有特点的木构建筑,鼓楼下和花桥上往往设有美人靠,侗族人习惯于聚在这里打发闲暇时光,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或许还会来上一曲世代流传的侗歌。


  苗族人对美人靠的青睐更甚于侗族人,在千里苗疆,美人靠几乎是苗族人家的标配。


  苗族传统的吊脚楼通常是三层结构,底层养猪养牛,二层住人,三层堆放杂物,而美人靠一般设在二楼堂屋或堂屋的外廊,采光好、日照足的那一面。


  苗族也有建造廊桥的习惯,侗族人管廊桥叫花桥,而苗族是叫风雨桥。这是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的风雨桥和桥上的美人靠。


  在苗族人(特别是苗族女人)的日常生活里,美人靠是居家活动的中心,聊天说笑、缝缝补补、梳妆打扮乃至择菜淘米都在这里,也就少不了妙龄女子的倩影,每当这时,美人靠才是名副其实的美人靠。


 

本文标题: 美人靠--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最文艺的构件”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78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