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战略层面上通过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区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的思路,以此打破长久以来积聚的平均主义思想。然而,从我国地理环境来看,版图幅员辽阔,三级阶梯式的地形带来气候、资源、交通运输等差异,以致先富带后富的思路实现起来难度很大。不过,从整体来看,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所以被大家所接受。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是乡村实现发展和改变的一大契机。很多人会说,农村并不是没有发展机会。农民有田有地,是他们丢荒、弃耕,是他们懒惰。确实,农村贫困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是无产者、无地者的绝对贫困,而是现金收入能力低、不够支付教育医疗等过高现金开支的相对贫困。别看我们有13亿人口,其实不是所有人口都具有完全购买力,我们并不是13亿人口的大市场,而是只有城市有部分支付能力的有限市场,占人口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村,购买力其实还是个大问题。
乡村振兴要实现的是城乡融合新战略,而中国国土面积70%以上是山区、高原、荒漠,这些地区基本建设在过去的国土资源中属于不会被开发,没有潜力的地方。现在这些地方却因没有搞过工业而出现了新的机会。
城乡融合,意味着城市问题需要通过乡村来解决,乡村问题也需要通过城市来化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也是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阐述中的一大新概念,是对城乡关系认识的一大调整。,于是近年来通过城市反哺乡村,不仅大资本开始下乡,甚至连中小企业、乡贤和市民也在下乡,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以乡村社会为根的中华文明,决定了乡村不仅携带了中华民族文明演化的基因,也携带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密码。在发展乡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乡村。
中国农村问题,并不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是应该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农村解决农村的问题。
在我国计划经济与“大跃进”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对农民高度关心,却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出现了问题。而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什么?关键在于认知思路出现了问题,他们用城市的思维来看待中国乡村的发展,寄希望把中国乡村问题放在城市化的一端来化解。却忘记了农业的第一使命是什么。
乡村是农民的天然保险,是国家政治安全、粮食安全的底线。在工业文明时代,乡村无法成为工业化的有效载体,面临被城市替代的危险;但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乡村将是生态文明建设低成本推进与具有独特优势的落地载体。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要紧抓乡村。
“乡村兴则中国兴,乡村衰则中国衰”是中华文明演化一直遵循的规律。乡村振兴并不仅仅是乡村的事,而是关系中华民族命运与未来发展走向的大战略。迈向21世纪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将从乡村文明复兴开始。
我们应该认识到,未来中国的乡村不再是乡村,而是使乡村成为类似城市的社区;农民也不再是农民,而是成为服务农业的农业工人;农业也不再是传统智慧农业,而是现代化、企业化、工业化式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