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西安城西郊,丝绸之路群雕前,游人往来如织。浮雕之上,一支满载丝绸和茶叶的驼队商旅正整装待发,千年来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一览无余。
两千多年前,张骞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启“凿空之旅”,也打开了东西方农业文明交流融汇的大门,石榴、苜蓿、胡麻等西域作物,自此根植于中原,中国的掘井技术、丝绸、茶叶等也借此道一路向西。“丝绸之路”之名,恰是农业交往的绝佳写照。
驼铃悠悠,回声千载。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走向现实,丝路沿线国家间的农业交流再度兴起:贸易金额不断增长,技术合作方兴未艾,人才往来绵延不绝。古丝路“农脉”,正因“一带一路”再现汉唐时期的繁盛之景。
【农业技术合作日益升温】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唐代诗人王建在乐府诗《凉州行》中,描绘出农业技术交流让游牧民族“织衣耕种”的场景。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间的农业技术合作再度升温。
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同丝路沿线国家间的农业技术合作已“先行一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2015年建成的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来自中国的小麦、玉米、油菜品种在异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卫军介绍,由中国育种专家研制的冬小麦5号品种在这里生长得很好,亩产较当地品种高出82.28%,受到哈方企业和农民的欢迎。
一批农业科教合作的平台也逐渐成形。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马静说,杨凌与新西兰全国畜牧业协会达成共识,双方将组建在牧草品种改良、畜牧养殖技术及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团队,共同推动一系列农业合作项目落户杨凌。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建了25个农业基础示范中心,推动了中国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水产养殖及动植物疫病防控、医疗生产、山水园艺、农业机械等优势技术在沿线国家的推广应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说,农业教育及培训、农业科学与技术、农业及食品产业领域,是“一带一路”重要的合作领域。沿线国家应以农业科教合作为重点,为汇聚和形成农业合作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教支撑。
【农业人才交流方兴未艾】
“‘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我希望能加入其中,让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农民都生活得更好。”29岁的巴基斯坦留学生何伟奇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久前的麦收时节,他像地道的关中农民一样,一头扎进黄土地,测量试验田小麦对氮肥的吸收情况。
和何伟奇一样,越来越多的农业人才因“一带一路”而将目光投向东方。在以培养农业人才为主的西农大,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已有196人,占在校留学生的87.5%。2016年11月,来自12个丝路沿线国家的59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在西农大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为人才交流搭建出新的平台。
在杨凌示范区,面向发展中国家和丝路沿线国家的援外培训已举办70期,学习内容包括生产环境调控、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等。马静说,经过交流学习,许多丝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展示出深化同中国农业合作的强烈愿望。(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