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多项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在优质农产品供给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下一步,如何让农民充分受益,让投资者增加收益,将是“三农”领域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现有的产业及农庄、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的升级换代。
田园综合体概念的提出,决不是单纯地考虑农业发展问题,而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整体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创新发展战略,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田园综合体建设坚持以农业为主导,坚持姓农、富农、为农理念,在继续增加农产品总量、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突出挖掘农业在美化环境、康养服务、农事体验等方面的溢出功能,是农业产出的创新和农业功能的拓展,将极大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的有效改革。
田园综合体建设借鉴了城市综合体的成功经验,集中部门资金、吸纳社会资本重点打造特色突出、产业聚集、功能强大的农业产业循环综合体,龙头企业积极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民共享经济体,新型社区、产业平台、新生活方式中心、商旅景区四位一体的美丽乡村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主导,以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创意为两翼,整村推进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建设,充分挖掘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新功能新业态,以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发展新目标。因而田园综合体建设需牢固树立系统化理念,从全局角度科学推进。
“三农”工作统筹推进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首要要求。一号文件着重强调特色村镇建设和“一村一品”建设,确定把村镇作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载体。在政策把握上要求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的田园综合体,确定了农民是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而在发展路径上强调农业供给侧改革,突出抓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说田园综合体建设是统筹推进“三农”工作的有效抓手。
“农业+文化+旅游”是田园综合体建设基本模式,是使农业产业溢出文化、旅游、康养等新功能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据有关资料,从2012年底开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当年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试点工作中应深刻挖掘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用供给侧结构改革思维指导工作,努力增加有效供给,避免无效扩能,把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钱花得实用有效,让项目适应需求、改善民生、创造财富、富裕农民。
田园综合体建设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单纯地依靠财政资金和任何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必须以县级政府为平台,以专项资金为杠杆,整合各部门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和银行资本集中投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有序推进,才能更好地实现试点目标。
因而要提高田园综合体建设有效供给,应首先考虑资金和项目整合,并把县级政府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和实施主体,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
只有发挥好市场机制,才能增加有效供给,优化供给侧结构。比如,可否探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先建后补,强化结果导向,弱化行政干预;取消相关限制性条件,更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放开高标准农田与生态综合治理的类别限制,追随企业发展需求,多搞一些山区、洼地开发,积极扶持特色经济发展,走差异化之路。差异化才有特色,产品才有销路,供给才有效果。
在项目设计上尽量少一些硬性规定,多一些灵活措施,更多地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努力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只有尊重群众意愿,项目建设才会更好发挥效益,资金使用才更有效果,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建、群众毁、资金浪费的问题。
保证质量是增加有效供给的最基本要求。从微观角度把握,一是设计上要把质量放在首位,本着宁可少些也要好些的原则设计质量标准,决不可因陋就简、将就凑合。二是强化招投标、政府采购工作,同时发挥好工程监理作用,确保施工期关键环节和隐蔽工程的旁站施工,千方百计杜绝设备供应商和工程承包商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行为。三是搞好工程管护,健全管护机制,确保效益发挥。
从宏观角度把握,一要确保各项工程措施的综合配套,不留“死角”、不留“短板”,保证项目效益的最大发挥;二要因地制宜,亩投资标准不能“一刀切”,要不留缺口、不降标准,确保质量。要切实牢牢抓好质量生命线,真正把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成样板工程,群众满意的工程,确保项目持久发挥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减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一种是加法,即增加有效供给,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做好“加法”的秘诀,就是改革创新。农业综合开发要把扶持重点放在激发企业创新上,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