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寺庙的收入都来自哪里?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5-25 13:15:57  来源:华夏言  作者:小二郎
核心提示:看过武侠小说或电视剧的人对少林和尚应该都有这样的印象,他们经常到处锄强扶弱,匡扶正义,甚至危难时刻还会施粥布道。那么作为子弟众多的少林寺是如何维持日常用度的呢?

  看过武侠小说或电视剧的人对少林和尚应该都有这样的印象,他们经常到处锄强扶弱,匡扶正义,甚至危难时刻还会施粥布道。那么作为子弟众多的少林寺是如何维持日常用度的呢?


  对于寺庙道观的收入来源,你肯定会想到“香油钱”,确实,作为一个寺庙,特别是像少林寺这种,每天是有许多的香客来烧香拜佛的,烧香拜佛的过程中,经常会给菩萨提供一些供奉;另外还有一些曾经在这里许了愿望来还愿的人,他们也会捐不少的香油钱;当然,香客们在烧香拜佛的过程中也会买一些经过高僧开光的饰物,虽然收入不是特别高,但是也可以用来弥补寺院的开销。



  赏赐+田地产


  佛教立教之初,崇尚苦修,僧侣们“持钵出丐”,化缘只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为主。但后来,随着佛教日益发展,信徒日众,上自天子公卿,下自黎庶百姓,仅凭布施所得的资财早已超出僧侣日常所需,这时候就需要依靠皇家力量了!


  南朝的梁武帝深信佛教,先后四次“舍身为僧”,其实就是变相得给寺院布施。大臣们虽然都心知肚明,对于这样的皇帝也没有办法,只能先后总计花费四亿钱把他“赎”回来。


  除了布施钱财外,世俗的政权掌控者和信徒还会向僧侣和寺院施赠土地。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里描写的十八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中,其实是少林寺僧趁着李世民和王世充大战中原之际,俘虏了王世充的侄儿王仁则。由于立下大功,李世民赐少林寺“地四十顷,水碾一具”。



  唐高宗也曾一次赐给一座寺院“田园百顷,净人百房,车五十辆,绢布二千匹”。一百顷是什么概念呢?约等于整个长安城的1/13,大约150亩。此外,大诗人王维及其弟王绪,都崇信佛教,由于母亲过世,于是在自己辋川家中建了一座寺庙,实际也是赠送了部分地产。


  据记载,在佛教兴盛的唐朝,僧尼们“驱策田产,耕织为生,估贩成业”,寺院拥有大量田地和水碾(唐代水碾属于特许经营,寻常人很难获得经营权),而僧侣也成为了强大的社会和经济力量。


  存贷业务


  除了田地产、封赏收入,寺观还涉足了金融行业。中国最早的金融业,就是僧侣以寺院的“质库”形式开创的。


  南北朝时期,在佛寺里最早出现了能典当的机构。据《南齐书》记载,一个叫褚澄的官员,曾经用一万一千钱,向一所寺院赎回其兄长抵押的“白貂坐褥,坏作裘及缨”。


  由此可见,在南齐时期,寺院的“质库”已经可以抵押,还可以赎回,甚至能通过亲属之间继承契约关系,可谓相当完备了。



  不过,除了典当业务外,僧侣们还开始经营高利贷事业。汉学家伯希和通过研究敦煌一个寺院的留存的年度账单,发现寺院三分之一的收入均来自于高利贷。


  到了宋代,这种质库被称为“长生库”,已经相当普遍,一些地区几乎所有的寺院都建立长生库从事高利贷。不过这种行为也引起了世人的强烈不满,诗人陆游就曾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抨击寺院的高利贷事业“今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至为鄙恶”,主张政府“设法严绝之”。


  怎么样?没有想到吧,原来古代寺庙就是通过信众香火,政府扶持以及自身努力,才为世人挣得了一席能够潜心礼佛的净土,让佛教文化传承千年不朽。


 
标签: 古代寺庙

本文标题: 古代寺庙的收入都来自哪里?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89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