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六个“不能”,谨记!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6-07 13:38:45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在我国告别千年贫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播下的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种子。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在我国告别千年贫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播下的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种子。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成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一场新的伟大变革。


  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民族复兴。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期,经受着凤凰涅槃、破茧重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阵痛”。“风物长宜放眼量”,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需要更好地认清形势,铆足干劲,扬起乡村振兴的远航风帆。



  衔接不能掉“链子”。刚刚摆脱贫困的乡村,各种困难和挑战层层交织在一起,就像刚刚走出医院的虚弱病人,需要有一段精心呵护、帮助复原的康复期,拖不起、急不得。在巩固“两不愁、三保障”、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等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将农村的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细。在乡村振兴中,仍要借鉴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留下一支不离不走、与村民保持鱼水情深的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农村低收入和老年人口等,精准施策,分层分类帮扶,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产业不能搞“扎堆”。产业兴旺是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保障,也是支撑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产业兴旺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抓住不同地区、不同乡村资源禀赋的特性,宜鱼则鱼、宜虾则虾,宜果则果、宜瓜则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也应挖掘乡村独特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警惕一哄而上,防止盲目跟风。在丰富乡村产业形态基础上,通过村民利益共享,增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切忌“千村一面”同质化。



  教育不能摆“姿势”。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化,“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重振乡村的精气神,为国家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各方面优质人力资源,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乡村教育应当抓好硬件的标准化建设,但更要抓好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不能一味迎合达标检查只图表面光鲜。国家在下达教育经费时应多向乡村基础教育倾斜,一方面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环境,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一方面提高基层教师的收入水平。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和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让更多优秀教师愿意留在乡村任教。


  乡贤不能成“乡闲”。乡贤是乡村文明的传播者、乡村文化的守望者,也是乡村道德的示范者,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现代乡贤不仅包括过去那种生于其乡、众人共称德业学识为人贤者,也包括那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线带头人。乡贤应该具有贤的素养、贤的品行、贤的才华、贤的作为,应该多元组合、纪律约束、委以重任,一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乡闲”“乡嫌”,是不会受到村民欢迎的。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两委”组织,发挥核心堡垒作用,以能力建设夯实基础,解决农村人才断层、青黄不接问题,确保乡村干部当好乡村治理的主心骨,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使乡村面貌富有新时代气息。



  耕地不能拔“牙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要多措并举,坚持“严”的主基调,以“零容忍”的态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同时加强种质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改变高度依赖农药化肥的生产方式,倡导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防止造成大面积土壤环境恶化;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中国人的饭碗只有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时时赢得主动权。


  建设不能丢“乡愁”。乡村振兴离不开城镇化,构建城乡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整体机制,才能共同对接现代社会。城乡融合不是乡村和城市的简约组合,而是城乡功能的相互补充。乡村建设要借鉴城市的文明元素,却不能用大都市标准来评价、审视和规划乡村建设。大拆大建,搞光怪陆离的城市魔幻风格、“去农村化”的人工景观工程,带来的只是乡村文化记忆的丧失。产业下沉,把企业办在家门口,方便村民就地就业等等,可以留住人们心底柔软记忆中那抹淡淡的乡愁。只有把田园山水的精华和传统文化的情韵融涵于生态空间,采取各种有效形式保护好乡情乡俗的天然载体,激发乡村伦理道德的灵魂活力,才能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40多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当今开启乡村振兴,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举国同心协力,未来美好理想蓝图中的乡村振兴,一定会在“中国之治”的善治道路上行稳致远。


 
标签: 乡村振兴

本文标题: 乡村振兴六个“不能”,谨记!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9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1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