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园林之美,名满江南。
拙政园之舒旷,沧浪亭之朴雅,留园之秀媚,怡园之工丽,风格种种,妙不可言。
而网师园作为姑苏园林中的小园经典,其美妙高超之处则在于精巧清俊,气新韵奇,于咫尺之地营造出一番山水真趣。
常在一花一木、一亭一榭的培植与构架中,包含了绝大文章。
园内之引静桥便是一例。
小桥在彩霞池东南水湾处,呈弓形,全部采用金山石造就。
体态小巧,长才2.4米,宽不足1米,游人至此,三步而逾,故俗称之为“三步小拱桥”。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引静桥石栏、石级、拱洞一应俱全,是一座地道的袖珍小桥。
桥顶还刻有一形牡丹浮雕,线条柔和,花形秀美,可以让人欣赏把玩。
引静桥下是一条溪涧,自南蜿蜒而来。两岸用写意法叠成陡崖岩岸,藤葛蔓蔓,涧水幽碧,虽涧宽仅尺余,但似深不可测。
拨开桥南侧累累而垂的络石藤枝叶,则看到涧壁上刻有“槃涧”两个大字(相传为宋代旧物)。
再溯流而上,则有一小巧的水闸立于涧流上游,岸边立有一石,上书“待潮”。
桥名“引静”,涧称“槃涧”,闸赋之曰“待潮”三者俱体现了园主的优雅情趣。
引静桥飞跨槃涧,使彩霞池东、南两面景物因之浑然而为一体。
游人经桥向东而行,可沿高墙至射鸭廊、竹外一枝轩;向西而游,则见云岗假山山势脉脉,濯缨水阁清风徐徐。
一桥引渡于此,不仅方便了游客,而且使园内增添了一个玩赏的立足点。
人们藉桥而北眺,古柏苍然,小轩寂寂,宛然入于图画之中。
并且,由于四时气候之不同,则可赏之景亦呈千变万化之状。
微雨轻飘之时,则见花湿楼隐,一片迷蒙这色;暖阳缓照之际,则有碧波青荷,的确是爽心之景;夏日黄昏,夕照下满池遍洒碎金;冬季雪后,一园尽着粉装。
诸种佳致,可立于一桥而尽览。
如网师园这样的文人园林,其神趣主在“写意”,以极小的空间映出极大的山水意境。
在造桥上,一般都采用平板曲桥,三四折浮水而架,以显水面阔大之感。
小型园林绝少使用拱桥。
而网师园中的引静桥一反传统而行之,优美的小拱桥与幽邃的窄涧、雅致的低闸构于一处,相得益彰,互不见其小。
而广约半亩的中心水面彩霞池则与这“不见其小而实小”的小桥深涧形成对比,加上池周围驳岸低砌,水湾、暗洞虚设,映衬得彩霞池烟波浩淼,水势迷漫,非复旧时半亩气势矣!
桥南之槃涧与此相映更添了几分深远幽长之意,仿佛真正野涧在此。
一桥隔水,竟生如斯妙境!
然而,引静桥构思之佳尚不止于此。
这座凌空横架于彩霞池与槃涧交界外的小桥,不仅隔成了园中水体的大小比照,而且它与西向而去、直至濯缨水阁的石面小径连成一线,使这一线南北更形成了山与水、动与静、明与暗等多种对比,恰如小桥两侧雕刻的12枚太极图案所蕴涵的阴阳互生之义那样,使园景相互辉映,互增雅致,大大地丰富了园内这一角甚至网师园整个中部园区的构筑层次和审美深度。
先看山、水之比。引静桥与西向小径一线之南,是山石嶙峋、松柏横斜的云岗,山中小道崎岖如羊肠,壁峭洞高,俨然一派高山巨脉气度;水桥之北则波际无限,水涯漫漫。池背山而凿,山临水而叠,水以山衬而益广,山以水映而更高。
若无小桥疏,则山迫水面,景物局促,韵味大减矣!
再说动、静之别。桥北是洋洋清波,一派浩然静态,但线鱼噏忽喋戏,芰荷摇于微风,一副生机盎然的形态,静中有动;桥南则虽溪涧幽邈无声,云岗默伏未动,一派安谧和谐的氛围,可是觉得涧流奔冲有势,水流湍急骤泻,可谓动中有静。
再看明、暗之分。桥北彩霞池天光云影,竹外一枝轩明窗敞室,是为面阳之美处;桥南的小山丛桂轩内桂影婆裟满堂,粉壁下藤蔓铺延一径,真乃背阴之妙境。一桥之设,则动静、明暗截然而分,游人步随路转,行至桥上,南顾为一种风景,北看则是另一种风情。
品赏玩味之余,心中不能不赞叹连连:“妙哉,引静桥!美哉,网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