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红”到“空城”,特色小镇“变脸”折射出了什么?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6-17 13:40:42  来源:农民日报
核心提示:针对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关地方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特质,科学遵循其发展规律,既稳步推进又积极创新,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针对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关地方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特质,科学遵循其发展规律,既稳步推进又积极创新,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前段时间,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流传,引发广泛关注。名单列举了一些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的特色小镇与其“消失”的原因。随后,对于名单上部分特色小镇曾经的大手笔投资和火爆场面与现在的落寞凋敝,一些媒体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对比,令人倍感唏嘘。


  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有媒体前往调查后发现,其从西安旅游市场的“顶流”到如今基本荒废,背后是违规用地、缺少规划、急功近利、缺少新意、没有平衡好各方利益分配等“硬伤”,着实令人叹惋。



  2016年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驱动下,各地迅速启动了特色小镇项目建设,一个个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个别特色小镇在建设之初就走偏了路、用错了招,引发了“一哄而上”、盲目投资、房地产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快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先后出台《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明确规范和具体要求。尽管如此,依然有一些在当时看似成功甚至“爆红”的特色小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向衰落,直至沦为“空城”,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些地方在特色小镇建设时仓促上马,发展规划不够科学。特别是前几年,个别地方为追求政绩,在特色小镇建设前“不看市场看市长”,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仅靠个别领导“拍脑袋”决策,还一味追求特色小镇的数量和建设速度,导致“快工”难出“细活”。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个别地方的主政领导对于特色小镇的理解和定位存在偏差,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将特色小镇与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之间简单地画上了等号,把特色小镇简单地打造成了带有乡土元素、文化符号的旅游区、风景区。事实上,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是支撑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业态,但特色小镇从本质上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路径,因此必须着眼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增强对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对于特色小镇的“特色”挖掘不够深入、持久是导致游客黏性不强、不可持续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个别地方发展文旅项目时,没有深入挖掘本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禀赋并转化为文旅产品,甚至盲目造景、贪大求洋,还有的照搬照抄其他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颇有东施效颦之嫌;另一方面,不少特色小镇在具体的产业和产品规划中,存在业态单一、经营混乱的问题,造成了业态和产品的千镇一面,比如,到一些小镇除了看看景,就是吃小吃,几乎没有什么游客可以直接参与的项目,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此外,许多地方忽视了对于特色小镇的“特色”以及相关业态和产品的持续性创新,造成游客第二次来就没了新鲜感。殊不知,对于“特色”的挖掘和转化不可能一劳永逸,特色小镇里也几乎不存在永远赚钱的产业和产品。


  个别开发商急功近利,与原住居民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也阻碍了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本就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在政府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后,个别开发商急于赢利,进行了破坏式开发以及过度宣传,甚至出现了与民争地、与民争利的现象。个别地方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存在“富了老板、忽视老乡”的现象,使得原住居民的获得感不强、参与意愿不高,直接影响了特色小镇功能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特色小镇的内涵特质,《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针对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关地方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特质,科学遵循其发展规律,既稳步推进又积极创新,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要立足长远谋规划。应清醒地认识到,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单靠一次大手笔投入、一场大规模建设就能一蹴而就的。应转变贪大求快、揠苗助长的推进方式,手里有多少米,就蒸好多少饭,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把该慢的地方先慢下来,既一张蓝图绘到底,又确保每次挥笔出精品,力求特色小镇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迭代升级。


  要立足特色做文章。应进一步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深入挖掘和培育本地最具特色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并拓展特色产业的多种功能,发展多元化业态和产品,持续培育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推动特色小镇的机制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力求老树发新芽,持续提升特色小镇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要立足共享惠民生。特色小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的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都应首先以增进原住居民的福祉为出发点,能让原住居民参与的尽量让他们参与,并通过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使原住居民充分享受到特色小镇发展的红利。这不但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目标,也是推动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在总结过去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同时,也要敢于正视问题,刀刃向内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特色小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标题: 从“爆红”到“空城”,特色小镇“变脸”折射出了什么?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92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