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寺平村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7-10 09:04:05  来源:《建筑知识》  作者:刘金发
核心提示:寺平村始建于明代初期,鼎盛时期有厅堂24座,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厅堂还有8座,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乡土建筑22000多平方米。

  寺平村始建于明代初期,鼎盛时期有厅堂24座,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厅堂还有8座,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乡土建筑22000多平方米。然而,在这些庞大复杂的建筑中,隐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笔者前后花了10年多时间,穿街走巷、对该村的选址、布局、宗祠、民宅、结构、风格与特色进行了调查,终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村东面的七个山坡与寺平村有何联系------


  寺平村的地形是盆地中略呈东高西低,东面(震位)是山丘,西面(兑位)是河流,北面(坎位)是平原,南面(离位)约5公里处为九峰山风景区。一条水渠由离位蜿蜒戌向,然后由酉向并入河流,在堪舆学上为吉。整个村庄就像大半个月亮,村的东面分布着七个小土墩,按寺平戴氏宗谱记载,该村的形状叫七星追月,村中的道路,房屋布局均渗透了这种理念。七个小土墩有几个被取土挖掉了一部分,但是痕迹依旧,从现在的形状来看,笔者认为:宗谱中所说的七星追月,其实是东方七龙(角、亢、氏、房、心、尾、箕),这是古代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寡妇厅的来历---


  寺平村现存最早的建筑是明代建筑,叫“寡妇厅”,该厅的主人是个寡妇,家里办了造纸厂,家庭条件还不错,儿子大了,准备造一幢像样的房子。从目前保存的痕迹来看,该厅应该是五开间,前后两进,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遗憾的是该建筑破损严重,由于经费原因,还没有维修。


  该厅造好后,至于是否有堂号不得而知,但是,村民们一直就叫寡妇厅。


  寺平的砖雕与徽派砖雕的区别---



  在清中期的一个时间段里,寺平村特别流行砖雕艺术。这些砖雕或戏剧人物、或动物、或植物、或字、或风景,栩栩如生。“鲤鱼跳龙门”非常形象,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愿望。门额上的字多为吉祥字眼,如:“福禄寿喜”等,也有的是写实的,如:“南拱九峰”等等。在戏剧人物中,一般都分组出现,也就是说某本戏中最关键的几个造型。


  在这些砖雕艺术中,有徽派的痕迹,但是,明显区别于徽派砖雕。一是装饰的部位不同,寺平的砖雕大量用于门楼的装饰,而徽派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二是用量不同,寺平少则一个门楼,多则整面墙;三是风格不同,寺平的砖雕粗犷和细腻相结合、动物和植物相结合、人物与山水相结合,主人的文化品位与财富在砖雕的艺术中能有所体现。



  从土质来看,粗狂一点的是本地烧制的,比较细腻的有可能是从外地购置的成品,如花厅的砖雕非常细腻,粗粗一看,误以为是雕刻在太湖石上的,其实是一种砖雕。


  徽派建筑中的砖雕与寺平最大的区别在于:徽雕是属于熟雕,在烧好的砖块上进行雕刻。而寺平的砖雕却是生雕,即雕刻好再烧,技术难度要比熟雕高的多。


  在寺平附近有不少烧制碗之类的窑址,我们想求证砖雕是专门设置窑烧制的,还是与其他产品合窑共烧?我们虽然努力过,但是,没有得到这方面的相关信息。



  院落的奥秘----


  院庭联幢而成也是徽派建筑特点之一。在寺平的古建筑群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痕迹。所不同的是,寺平的建筑群由几个院落组成。在这些院落中,带有明显的宗族观念。



  寺平村以戴姓为主,始祖从明初期定居寺平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其建筑面积也不断在扩大。在规划时,按照房头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扩大村落。每一房一个院落。如“立本堂:是大房、“崇厚堂”:二房等。“新厅”又是大房的后人……这些院落是独立的,各自开设院门。院落与院落之间相隔一条弄堂,在弄堂中有小门,院落与院落可以相通,甚至整个村都可以互通,有庭院深深之感觉。


  但是不像徽派建筑那么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豪门深宅。这些院落大小不一,一般由2-5幢房子组成,在院落内的布局也很严格。如果是三兄弟造三幢房子,其顺序是:老大在东首、老二在中间、老三则在西头。这是宗族观念影响着这些民居的建筑思想。建筑格局主次分明,讲究正偏、内外的空间层次,即伦理道德的“尊卑位序”思想,正是符合了当时所提倡的封建宗族伦理观念。


  宗族作为一种基层的社会组织,曾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宋代以后,中国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宗族乡村。寺平村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该院落形态特征,揭示出中国宗族社会的聚居而居和村落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祠堂是一个村落的灵魂----


  祠堂是宗族的公共建筑之一,因此,多数宗族都建有各姓氏的祠堂。寺平村以戴姓为主,所以,所有的祠堂都属于戴氏祠堂。


  戴氏宗祠:坐落在寺平村中央,坐北向南,第一进面阔五间、第二、第三进面阔各三间,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第一进设戏台,第二、三进现在闲置。从保存痕迹来看,门面原来设有门楼,现已改建。门口有一水塘,叫风水塘,其功用有消防、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



  我们第一次走进该祠堂时,看到第二、第三进是三开间时,误以为整幢建筑都是三开间的,后来在测绘时才发现第一进是五开间,西面的三进山墙是平行的,第一进的后檐与第二、第三进的东山墙形成直角,多出了两间,形成一个“7”形状。对这样的布局,我们当时也感到纳闷,经过了解,原来还有个小插曲。


  当时造祠堂的时候,是准备造三进五开间。由于在祠堂的东侧有三间坐西向东的民宅,当时,负责造祠堂的是个有威望的人,而三间民宅的主人,恰恰是负责人的儿子,做了多少思想工作就是不肯拆除,只好作罢,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布局。三间民房不肯拆,我估计,当时族中的人肯定颇有微词,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在主人的坚持,却保下了一幢更早的建筑。坏事变好事,这就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堂作为公共建筑的功能正在逐步改变,寺平村也不例外。


  避不开的风水天井-------


  关于天井的名词解释不是太明确,我们在古建筑中的天井,应该是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因此,天井是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寺平村古建筑中的天井大致上可以分成六类。


  一、三间两厢的天井。这种结构比较普遍,天井也比较小,只在明间的部分设天井。


  二、三间两进的天井。这种天井设在前后两进房子的中间,天井为横向。


  三、三间三进的天井。此类房子的天井,第一进与第二进的天井略大,而第二进与第三进的天井略小些,均为横向;还有一种特别的做法是: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纵向设两个小天井,设在东西两厢房。


  四、五开间的天井。这种天井比较宽,对应明间、两次间的空间。


  五、侧屋的天井。在三间或五间正房的东西两侧再建造房子,从正房的角度来说,天井开设在靠东西两山墙,站在侧屋的角度来说,天井则是在东、西方向。东西两侧屋的出入门虽然是开设在南面,但是,对于东西两侧屋来说,东侧的侧屋是坐东向西,而西侧的侧屋是坐西向东的坐向。(这一类的结构布局多数是后来续建的,如果同时建造则应该看作一个整体建筑)。


  六、重檐的天井。凡遇此类建筑,相对比较考究。



  在古建筑中,开设天井很有讲究。首先要考虑的是天井的规模,视建筑物的大小来决定,一般宁小不大,过大,在风水中叫泄气,所以,木工师傅采取保守的做法。尺寸上严格按照鲁班经上的尺寸。


  天井的排水方向和尺寸也很有讲究,一般都按照《三神放水式》的规定去做,如:壬宅(壬山丙向),“阳宅水口要开在丁位,壬年起向,山起左辅星,顺数,如果撞到生命柱,或挪移一步,或半步,作斗斛之元辰,放水二尺七寸,横直七寸七分,天井要深藏不露。初步为禄存星,二步为廉贞星,三步为谷将星,出口吉利”。


  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采光、通气。也是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之所。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侧间阴沟涌,卧观天井悬”。这大概是对天井最早的描述了吧。


  图片


  寺平是婺城区古建筑保存最多的一个村,并且地方特色明显。古建泰斗罗哲文先生看了后,连连赞许。2011年已经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近十年来,我以独特的视角,对寺平的村庄规划、平面布局、祠堂、民居、砖雕、木雕、石雕工艺、园林造景等诸方面作初浅的探讨,旨在总结一方乡土文化的现象和特色。保护古建筑,留住乡愁。


 
标签: 寺平村 古建筑

本文标题: 浅谈寺平村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594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