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四五”正式开启,特色小镇发展也进入了全新阶段和周期,涌现出了不少新的机遇和风口,当然,也少不了很多新的问题和难点。
从近期考察来看,除了前一阶段特色小镇发展中普遍的“老问题”,当下的特色小镇发展还呈现出了几个“新问题”:
第一,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缺乏深度联系。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培育和建设产业定位明确、综合承载力强、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及人居功能突出的特色小镇,能够更好地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吸纳农村人口就业和就近转移,加快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从而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切实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关键载体和支撑。
而当下一些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只强调“高大上”的一面,只强调与“城”联系的一面,忽略了与乡村之间更普遍、更接地气的联系,忽略了通过产业、机制、模式等通道,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一面,特色小镇成了“为小镇而小镇”,独立于乡村经济、产业、生活的“漂亮”的区域,整个生态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主要是强调要让乡镇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龙头,特色小镇在成为产业中心之外,还应在治理、服务等多层面,与乡村发生更多更深入的链接。
第二,特色小镇发展没有考虑后疫情时代产业经济新趋势,仍在走过去发展的老路子。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包括特色小镇在内,整个文旅行业瞬间跌入“冰封”状态,各文旅企业业务全面停摆,文旅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严峻考验。
然而与其说,疫情阻断了新文旅时代的到来,不如说,疫情加速了新文旅时代的到来。
这些变化包括,以绿色消费为形式的绿色文旅,以智慧旅游为标志的数字旅游,以乡村旅游为标志的全域旅游,以IP化为趋势的文旅深度融合等等。
文旅产业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而疫情以来,仍有不少地方的特色小镇还是延续着上一阶段发展的老路子: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运营、管理的落后和匮乏,不尊重原创和精神、文化内核的培育、植入,短期投机性投资较多,产业模式较为单一,品牌建设不足等等。
想用老路子,走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路,肯定会被加速淘汰。
第三,特色小镇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补齐整体生态圈的短板。
近几年,特色小镇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整体谋划、布局的趋势,包括浙江、山东等多省份纷纷推出了省域的特色小镇发展方案,也各自探索出来了不少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机制、体制,走出了特色小镇发展的区域探索。
特色小镇越来越越不仅仅是一地、一城、一镇的事,而是事关整个城乡融合的生态,事关整个区域经济的谋划和布局,事关围绕特色小镇的产、城、人、机制、配套等的完整生态。而当下一些地方的特色小镇发展中,仍然呈现出单点化、项目化等模式,其实需要的正是这种整体、系统思维模式,来看待特色小镇发展。
针对这些新问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野下,特色小镇发展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特色小镇首先是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对新时期的乡村问题的解决有着诸多价值,包括是乡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平台,是乡村资源配置的主要平台,是乡村文旅资源整合的平台,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及乡村在地文化再表达的载体等等。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需要特色小镇作为市场化的平台和载体,把乡村优雅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产业发展上,特色小镇应该着力构建成农业产业体系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腰”,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特别是通过特色小镇发展,来加强农产品镇域加工集群的建立,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农产品物流节点,实现全过程无缝对接。
在带动乡村治理方面,特色小镇作为城乡间的桥梁,不仅在空间布局上一端连接着城市一端连接着乡村,而且从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生态保护等方面,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加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
这方面,推荐刚刚考察过的四川德阳的经验,通过集体经济等模式,通过乡村治理上的创新,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找到了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结合的有效路径。
第二,特色小镇运作机制要“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市场化机制是特色小镇的活力因子。“活”,就是建设机制活。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实施动态调整制,彻底改变“争个帽子睡大觉”的旧风气;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摒弃政府大包大揽,体制机制非常活。
“新”,就是制度供给新。扶持政策有奖有罚,这方面,可以借鉴浙江、山东等省份的经验,运用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双管齐下的办法,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给予建设用地和财政收入奖励,对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用地奖励指标;对于国家的改革试点、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试点,允许特色小镇优先上报、优先实施、先行突破。
“新”,还包括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找深入挖掘各地在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冰雪休闲等方面的优势特色基础上,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建好示范标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最终形成特色小镇全面铺开,各有特色、各具活力的新局面。
第三,形成集成系统营销的合力。
当下各种特色小镇营销的成功案例,呈现出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样式,打特色牌、打文化牌、打生态牌,制造热点、引发共鸣、激发向往。但我发现也有共同点,那就是特色小镇推广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项目、某一个企业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而是依靠系统的力量、甚至说全民的合力。特别是现在移动互联时代,一个移动端就是一个品牌、一部手机就是一个自媒体,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热点的制造者,所以,要搞好集成系统宣传。
同时,一个好的特色小镇的打造也是系统集成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需要多个品牌、多张名片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