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始终秉承不断改革的精神,抓紧补足发展短板,积极立足现有资源,努力挖掘潜在优势,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1、规划要先行,以大视野、大格局系统谋划乡村振兴科学推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从国家层面制定了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渌口区要编制好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全面摸清域内乡村产业发展概况,总结发展优势、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整体布局。在村庄层面,明确村庄的产业发展定位,实施“一村一品”策略,统筹确定农林渔生产区、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发展区等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布局。
要统筹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道路交通、供水、污水处理、电力、环卫等基础设施布局,推动产业、人口、设施在县城、集镇、中心村、居民点形成梯度联动,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要找准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建设的结合点,以特色小镇为核心打造示范点,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彰显特色风貌,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以点带面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2、制度要创新,以深化改革、资源整合为动力激活发展动能
就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言,根本性的动力源仍然是制度创新,增加有效制度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通过改革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提升支农资金使用效能。统筹整合财政、发改、农牧、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以及中央、省、市、区各级合理安排涉农资金,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协调推进,全力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创新金融支农模式,撬动金融资本、吸纳社会资本、统筹工商资本下乡、汇集民间资本,多元筹集资金,共同投入乡村振兴事业。
3、城乡要融合,以城镇化、市民化推动各类资源的集聚整合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自我发展,不能只是局限在乡村内部重建和提升,而是通过城乡融合机制,使城乡同时发展、相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是推动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上,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要以精细农业为特色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围绕绿色蔬菜、特色畜禽、新型水果、绿色油茶、优质茶叶等特色产业打造“渌口”农业品牌,发展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特色高效农业,解决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问题,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
要实施差异化产业发展定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避免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加快推进一产“接二连三”工作,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生态+”现代农业,努力促进农业与信息产业、农业与文化产业、农业与旅游业、农业与工业的相互融合,不断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新产业、新业态。
4、科技要助力,以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质量兴农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要重点围绕制约特色产业发展关键瓶颈技术问题,打通农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如鼓励本土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同时着力发展壮大农村本土科技人才队伍,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遴选产业指导员。同时,加快培育渌口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另外,要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研究出鼓励市民下乡农民进城优惠政策,包括鼓励市民以租赁、合作经营方式利用农村空余农房发展农家乐,优先给予创业融资支持、开展休闲养老、开办农耕展览馆等,为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持久的科技支撑和动力。
5、文化要传承,以村规民约、人居环境等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乡村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可以内化为村民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从而为提高乡村治理的实效性创造物质基础、制度环境、人才支撑和文化氛围。当前要发掘和保护好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乡土建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工作,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生活方式、乡贤文化、家风家训、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列入了村规民约,变成看得见、听得懂的“土规定”“土口号”,形成乡风文明新习惯。在乡村治理中要坚持法治为根本,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