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聒噪城市里的我们,日复一日地被屏幕前的蓝光和重度雾霾,污染着、麻痹着。是时候去寻找一块静谧的空间了,寻一处民宿,大隐于世。藏匿其中,让时间轻下来。
没有民俗韵味的民宿就像无根浮萍,空有一身建筑的躯壳,而与主流酒店的实质毫无区别。旧日里可以让人熟视无睹的一切被开启了新的使用方式:曾经用来碾米、凭粮票换粮的仓库,摇身一变成了为住客献上当地特色美食的餐厅,在进餐的同时,耳边仿佛还有往日的米粒被碾压、粉碎的“咔哒、咔哒”声,眼前似乎浮现了换粮的人们接到手中的一袋粮食时脸上幸福的红光。
与此同时,老仓库的韵味杂糅进了饭菜的香味中,住客品尝的,远不止“特色”,更多的是当地的“民俗味”。不只是老仓库,船厂、榨油厂等等都有了自己崭新的存在方式,但原本村民最爱聚会的“四合院”,依然是“四合院”。这里的的“四合院”顾名思义,是四面建有房屋,被笼罩在中间的庭院。
笼罩着庭院的四面墙到底有何意义呢?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秘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在这里,四合院不止传统意义那么简单,四面墙,保护着在房子里面做梦的人。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我找到了仅隔了一个“民俗学”的“民俗”和“民宿”。“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民宿”,依托民宅修建的小型旅馆。这样的释意不禁让我将其二者连结在了一起,民宿,是依托民宅修建,为住客带去民间风俗韵味的小型住宿业态。
这些年来,民宿文化由台湾扩散至大陆,由莫干山至浙江,由浙江至全国,民宿蓬勃兴起,颇有占领餐住行业之势。这一切的形成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民宿的发展顺应了旅游消费市场个性化、散客化、定制化、互联网化等趋势,实际上民宿文化通过“居住在民宅”这一全新思维,让住客体验到了民宅自然承载、主人的生活和生产活态呈现出的民间风俗习惯。
偶尔,却也会有一些“出格”的民宿。远离民俗,构建了梦中的理想国。“任他门外,车驾喧朝市”,节奏虽慢,却也不算蹉跎了岁月。
南方的民宿,是婉约派。婉丽柔美、含蓄蕴藉,齐整的竹与松,祥和的炊烟。是南方山居独有的温柔。北方的民宿,是豪放派。硬气、萧瑟肃杀,“胆似铁打,骨似钢筋,胸襟千万丈,眼光万里长”。
有闲有居,无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