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名人故居,你知道哪些?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8-21 09:34:45  来源:清华研读间
核心提示:清华,从来不缺少大师。站在他们曾经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仿佛穿越时空。在各种新式建筑林立的校园内,点点古朴能否让你感受到清华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的厚重。

  清华,从来不缺少大师。站在他们曾经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仿佛穿越时空。在各种新式建筑林立的校园内,点点古朴能否让你感受到清华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的厚重。


  1、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新林院8号


  新林院属于西式别墅群,大约建于1933年至1934年间。1946年,梁思成受清华校长梅贻琦之邀,在清华创办营建系(现建筑系前身),同年梁林搬至清华校内新林院8号居住。


  两位先生搬到这里,保留了北总布胡同时「午后茶聚」的习惯,每天下午,金岳霖、张奚若夫妇、周培源夫妇、陈岱孙、还有一些建筑系的师生都来到这里。源源不断的奇思妙想从热闹的谈话中生长。


  1948年末,清华园首先迎来解放,他们为登门请教的解放军代表在地图上标出北平重要的古建筑。解放后,两人一边继续着对中国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付出,一边积极投入到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


  2、周培源、蒋南翔故居


  新林院2号


  1929年周培源先生受聘回到母校,成为清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952年,他在北京大学领导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后来出任北京大学第25任校长等职务。


  周培源先生家有「四朵金花」,最小的周如苹复员后刚刚上幼儿园。那时,新林院靠近铁路线,周家就住在新林院2号。前院绿草如茵,鲜花怒放。后院长着一颗又高又大的核桃树,小朋友们天天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1952年,蒋南翔出任我校校长。他的居所新林院2号,常常灯光彻夜不息;新林院旁边的操场,也常常出现他跑步的矫健身姿。在这里,他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人才。



  3、赵元任故居


  照澜院1号


  赵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1925年从哈佛返回清华园任教,与夫人杨步伟安家在清华园西南照澜院1号。当时赵元任家中书多放不下,而陈寅恪1927年到校还是单身,于是照澜院2号也被陈寅恪匀出一半给赵家。


  在这里,先生埋头伏案、潜心树人;巧手操琴,莺歌唱谱;携友畅谈,鸿儒谈笑。陈寅恪就常来赵家「蹭饭」。


  清华学生们都难忘赵元任夫妇在清华园营造的多彩氛围。今天,后人捐赠的赵元任先生生前使用的最后一架钢琴,还留在文图整齐的书架间。


  4、陈寅恪故居


  照澜院2号、照澜院8号等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陈寅恪在清华园的故居共有三处,即照澜院(南院)2号、西院36号以及新林院(新南院)52号。在清华工作的13年,在这位国学大师的一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赵元任夫妇也对他十分照顾,结婚前,陈寅恪一直在赵家吃饭。陈寅恪一生历经磨难与坎坷,惟有在清华工作的这段时期,生活安定、心情愉快、读书研究环境条件倶备,因此研究成果最丰盛。


  5、俞平伯故居


  照澜院7号


  俞平伯是著名的散文家、红学家、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俞平伯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在清华期间住在照澜院7号,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秋荔亭」,是那个时候清华昆曲爱好者熟悉的活动场所,亭内常常雅音不绝。


  1935年3月17日,「谷音社」在俞平伯的寓所正式召开成立会,俞平伯被推为社长。和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他致力于昆曲的研究和复兴,承担起拯救昆曲的责任,希望昆曲「空谷传声,其音不绝」。



  6、张申府、李济故居


  照澜院9号


  张申府是中国当代文化名人,是中国共产党三个创始人之一,也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1930年~1936年,张申府在清华大学哲学系教书,这是他教书生涯中最长也最不平凡的一次。1935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的耻辱越来越厉害了,简直令人喘不过气来」,张申府「再不能勉强安心讲学了」。同年,张申府联合有共同思想感受的同仁成立了「文化劳动者同盟」。12月9日,由张申府与孙荪荃、姚克广指挥,各校学生在北平街头举行了抗日游行,即「一二·九」运动。照澜院9号在这次运动中也是学生的接头点。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1925年受聘于清华,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五位导师」之一;1926年主持西阴村发掘,成为第一个独立主持现代考古发掘的中国人;1928年至1937年,主持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曾说:「就中国考古学而言,我们仍活在李济的时代。」


  7、马约翰、钱伟长故居


  照澜院16号


  马约翰是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他规定体育为4年的必修课。在他的带领下,清华早期成立了多个体育代表队,领中国大学现代体育运动风气之先。1914年至1966年,马约翰一直生活在清华园,先后在照澜院16号和胜因院31号居住。马老毕生献身体育事业。如今的清华园,无处不渗透着马老点燃的进取登攀的体育运动精神,「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已成为一代代清华人自信的箴言和自觉的行动。在照澜院16号,马约翰还曾把北大、燕京、辅仁、师范、清华五所大学的体育教师请来共同商定成立「五大学体育组织」,这座位于二校门与邮局之间马路东侧的四合院,现为清华纪念品销售部。


  钱伟长是著名科学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系。他先后担任清华的教务长和副校长,经常强调:我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投考大学时,钱伟长就为强国抗日放弃自己擅长的文史而改学理工。1946年,钱伟长放弃在美国的优越待遇,回到母校清华执教。他说:「自主创新,就是自己国家的问题自己解决,国家需要我工作到什么时候,我就工作到什么时候。」


  8、冯友兰故居


  照澜院17号


  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1919年,冯友兰前往美国学习哲学,1923年回国。1928年任清华校长的罗家伦,与冯友兰在留美时是同学,将冯友兰请来清华大学。「七七事变」发生后,冯友兰随清华大学南迁,赴昆明西南联大。他坚持抗日必胜,为坚定联大师生的胜利信心,为联大校歌作了题词:「万里长征,辞却了王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员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枕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9、朱自清故居


  照澜院18号、西院45号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在清华任教的二十多年中,朱自清不仅是文学家,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学者,他研究古典文学,同时依然进行新文学的创作。他还意图「中外文学的联姻」,清华中文系的课程里涵盖了大量外国文学。朱自清担任清华中文系主任时,清华的中文教育,被后人誉为「清华学派」。照澜院原名旧南院,正是朱自清提议谐音照澜院,以显典雅。他在清华荷塘留下的《荷塘月色》,如今读来,仍能让人感受当年的情怀。


  10、闻一多故居


  西院46号


  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闻一多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3年3月,新建成的西院46号房租每月39元,闻一多便居住在此。


  11、王国维、钱伟长故居


  西院43号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提出了著名的「读书三境界」。在清华西院43号,王国维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两年,完成了《西辽都城虎斡耳朵考》等近40篇著述。1923年胡适拜访王国维,两人交谈了一个多小时,真正使胡适感到,王国维对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深切关注和独到的见识,是同代旧派学人所不曾达到的,也是新潮学界所不曾注意的。王国维自此赢得胡适的敬重,并被胡适推进清华,成为四大导师之一,并参与创造了清华研究院的辉煌,这是清华人文学科最初的灿烂。


 

本文标题: 清华园里的名人故居,你知道哪些?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0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