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唐代佛教造像的艺术性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8-23 13:44:56  来源:《沧桑》
核心提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其时国力雄厚,疆域远及西域,是当时的世界强国。唐王朝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亚洲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来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其时国力雄厚,疆域远及西域,是当时的世界强国。唐王朝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亚洲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来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当时的首都长安四方辐凑、八方荟萃,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这样,中外经济文化得以充分交流,文学、艺术摄取外来营养,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蓬勃的生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统治者也利用宗教作为思想统治的手段。祖李渊于开国第一年的武德元年即在京师建慈悲寺。经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全国建寺造像之风极为盛行。武则天改唐为周,利用《大云经》作为女主受命的符谶,极力推崇佛教。除唐武宗反佛外,有唐一代的各位皇帝都信奉并尊崇佛教,这样,佛教及其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寺、凿窟、造像不可胜数。与此同时,唐代不断有僧到天竺求取佛法,他们回国时带来了天竺佛像,如贞观十九年玄奘三藏自天竺归,携回摩揭陀等国刻檀和金属佛像多躯。这些外来艺术品的输入也不断刺激着国内艺坛,使唐代的佛教艺术酝酿着新风格的出现。



  但中国具有悠久的华夏文明,其文化固有的“同化性”,使得对任何外来影响均不可能盲从,必须经过消化吸收,以融进自己固有的传统,形成一种新的面貌。佛教艺术从其发展初期接受的就是犍陀罗艺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与融合,到唐代逐渐形成了新风格的转变,造像已基本汉化,并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形成了民族化、世俗化的时代特色。同时,由于雕刻技法的成熟,圆刀法的广泛运用,使得唐代的佛教造像达到成熟、完美的程度。唐代国力之强盛、经济之繁荣,出现的“开元盛世”,成为以后历代封建文人歌咏的无法找回的梦。


  随着国势的强盛,唐人以宽阔的襟胸迎来了灿烂的异域文化,并大胆地融入自己已有的传统中,形成了以气势雄壮为美的美学思想,艺术上追求一种唯我独尊、气势恢宏的风格。同时,经济的繁荣使得物质极为丰富;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鉴赏审美情趣日益提,整个社会崇尚富丽、宏伟,宫殿住宅、吃穿用度追求豪华,形成了以富丽堂皇、绚丽灿烂为特色的贵族文化。这一文化成为整个社会的消费和审美导向,使文化艺术呈现出宏伟壮丽、雍容华贵的面貌。唯我独尊的壮丽与雍容华贵的富丽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时代精神,这种壮丽与华美的时代精神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与艺术领域,佛教造像艺术上也充分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山西在唐代隶属河东郡,太原为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山西与首都长安仅一河之隔,是唐王朝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地区。



  在封建社会前期,河东郡历来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唐代,山西的佛教极为发达,寺庙遍地,香火旺盛。佛教的发展必然带来佛教艺术的精进。现存遗物足可了解当年佛教造像艺术面貌。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寺内彩塑佛教造像是国内仅存的唐代寺庙塑像。其群像阵容严整,塑像手法写实,具有很的历史、艺术价值。天龙山为北齐至唐的著名佛教石窟,其中第九窟为唐代开凿,弥勒大像姿态端庄、形象华丽;胁侍菩萨肌肤饱满,神态动人,是我国唐代最精美的雕像之一。至于寺院造像更是不可胜数,今多存于山西各地博物馆中。山西为唐代文化发达地区,故雕塑艺术的发展当属当时的较水平,从现存的遗物我们可了解唐代中原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水平,并可从中体会到唐代所追求的宏伟壮丽、健康丰满、雍容华贵之美。


  佛和菩萨是佛教中最为主要的神。佛像和菩萨像在佛教造像中占很大的比例,从这两大类造像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一个时代的风格特征,从中也能充分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与美学追求。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时期。并呈现出一派“繁兴”景象。由于取自印度的佛经与中国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异,为了更好地宣扬佛法,取信于民,争取更多的信徒,于是开始了佛教的改造,由于各地条件不同,传教者对于佛经的理解也不同,于是形成了宗派。宗派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的中国化。翻译佛经是移植,创立宗派是改造,宗派的创建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其间,儒家入世思想的融入,使得佛教世俗化。这样,经过改造的佛教,终于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民族化和世俗化使佛教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并得到蓬勃的发展。


  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使得人们由南北朝时期的出世思想转变为入世思想,由依附神的幻想进而凭借神来表现人间的生活,佛教艺术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时期,由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理想美转而表现现实美。唐代的佛和菩萨已不再是凌驾于尘世之上的超凡脱俗的“神”,它们已从犍陀罗的模式中走了出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成了中国人更易于接受的、更为亲切可信的“中国神”。



  唐代佛教的民族化和世俗化,使这一时期佛教造像的宗教特征明显减弱,而艺术的现实性和真实性却日益加强,佛教造像艺术进入现实主义创作时期。在唐代特别流行写真容,或绘或塑,无不如此,佛教造像也不例外,对菩萨的塑造多以贵族妇女为模特,所谓“菩萨如宫娃”正是对唐代佛教艺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写照。所以,这一时期的佛像和菩萨像是现实生活中美好形象的再现,是世间人物美的集中表现。


  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美有不同的崇尚,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再加上统治阶级对于美的偏爱,社会上普遍崇尚“环肥”式的丰满。张萱,周的仕女画,便是这种崇尚的最好表现。佛教造像也是如此。如前所述,华塔释迦头像、李道礼造阿弥陀佛均造型丰满、体态健壮。沁县南涅水的菩萨头像更显示了其丰满、雍容的特征。菩萨像的娥眉丰颐、细骨丰肌、体态丰满正是社会崇尚的“丰”美的真实写照。同时这种“丰”也反映出社会的富足、财富的丰富,是时代所具有的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在艺术上的注解。这些雕塑家颂扬的不仅是佛和菩萨,更是在颂扬盛唐的朝气与富足,颂扬的是富丽豪华、雍容华贵的盛唐文化,颂扬的是时代美。


  隋唐是中国也是山西雕塑艺术上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中国化,使得佛教艺术出现了民族化、世俗化的新面貌。雕刻技法的成熟和艺术上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使佛教造像艺术能充分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美的典型,佛和菩萨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面孔,而是具有了不同的容貌与神韵,散发着强烈的美感。佛教造像体量巨大、气魄宏伟,人物形象丰满富贵,充满活力,并重视曲线美的表现,反映了唐代追求气势雄壮、形象华美、坦率真诚的时代精神,更显示了宏伟壮丽、雍容华贵的时代美。


 
标签: 唐代 佛教造像

本文标题: 浅谈山西唐代佛教造像的艺术性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03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