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簸、马灯、古钱币、铜钟......一件件被历史遗忘的老物件,在金兰街道桂香农村文化博物馆里,仿佛又恢复了生机,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这个叫打草鞋耙耙,过去生活艰苦,我们所有兄弟姊妹穿的草鞋就是母亲用的这草鞋耙耙打的;这个是石磨,过去用来磨面、磨豆花;这个是酒支子,过去用来装酒的,还有风簸、半桶、石磨......”但凡有人来参观,乡贤袁志诚总是热情而熟练地介绍着他的这些宝贝。袁志诚,金兰街道乡贤人士、原桂香村支书,2000年全国劳模,也是桂香村农村文化博物馆建馆发起人。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很多老物件就退出了大家的生活舞台,随处丢弃在房檐屋后,风吹雨淋,很快就烂了,觉得很可惜很心痛,如果不保护好这些东西,我们的下一代很可能再也看不到了。”从30多年前起,当时还是桂香村支书的袁志诚便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这些老物件。
看到有些老物件被随意搁置在露天坝头,他就去问别人要,但大多数人宁愿烂都不愿意给他,他就只能出钱买。出钱能买的到都算好,有些人家就是不卖,袁志诚就厚起脸皮多次上门做工作,直到别人松口,有些虽然不卖但同意借给他展览。就这样袁志诚将这些老物件一件一件地搬回家,原本宽敞的二层小洋楼变得拥挤杂乱,为了收集这些宝贝,前前后后一共花了2万余元。刚开始妻子黄克芬非常不乐意:要这些别人都不要的东西干啥子,还要花钱买,把家里整得又乱又脏。袁志诚总是笑嘻嘻地说这些都是宝贝啊。
“我听说贵州土城,一户人家有一个玉石做的‘pan’子(手镯),以前大户人家小姐佩戴的,我就想去买,来来回回跑了4趟,最终以1200元的价格人家才卖给我,还有一件叫亮壶(过去挖煤开洞照明用)结果因为展厅没有安装防盗窗,就被人偷走了。”袁志诚语气中充满遗憾。
到2018年,袁志诚已收集到展品700余件,在政府的支持下,终于建起了桂香村农村文化展示厅和非物质文化展示厅,这些宝贝有了最好的去处,功能也得到更好的发挥。
大山里建起了博物馆,对大家来说是件稀罕事,十里八村的群众都跑来看,有些群众还主动拿出自家的老物件,免费赠送给博物馆。
“我们家有个搓茶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放在博物馆里供大家参观。”桂香村5组的刘之伦拿出了自己家的老物件,桂香村4组的付之袁也免费向博物馆赠送了提‘zan’(木匠工具),还有三组的付之奇也借出了自己的椿凳.......。妻子黄克芬也被袁志诚的执着,群众的善良热情所感动,开始支持他继续创建博物馆。
目前,随着藏品的增多,也为了更专业直观地弘扬农耕文化,传承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推动社会进步,桂香村博物馆正在规划筹备“一馆二厅”暨村史馆、农耕农具展示厅、非物质文化展示厅。
“农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作为地方政府对农村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责无旁贷,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参与文化抢救和弘扬,让农村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金兰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