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丰收节与中国农耕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1-09-09 13:3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周其森
核心提示:中国是农业的国度,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农耕文化的自觉与复兴。

  中国是农业的国度,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农耕文化的自觉与复兴。基于这种认识,自2018年起,秋分这一天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2021年又将“中国农民丰收节”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国家和法律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体现了对农民的最高礼遇和隆重敬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而深远。它标志着中华农耕文化的文化自觉走向新的历史纵深,是中华农耕文化从自觉走向复兴的时代表达。


  以农事节气为基点设立农民节日,既是对农业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农本”思想的创新发展。国之重者,以农为本。农业,养育了华夏民族;农业文化,孕育了中华文化。正是有了农业文化这个本体和基座,才筑就了中华文明的恢宏大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文化不仅孕育出了无数个文化支系,生长出枝叶茂盛的中华文化大树,其自身也获得了丰富养分,形成了独具特色、内涵厚重的中华农耕文明。


  农事节气是重要的农业文化成果之一。“节”是时序节点,“气”是自然气氛,“节气”是二者的融合,包含了特定时间节点的自然特点以及对农时的要求等。节气文化的形成,对于农业文化起着重要的深化拓展作用,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推动知识、观念和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使自然与人事的融合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节气文化。节气文化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如果说节气是人利用自然的物质表现形式,那么,节日则是人利用自然的精神表达方式。这就是农业为本与农民为本思想产生的逻辑依据。二者合二为一就是农本思想、重本轻末等社会思想产生的文化根据。



  古代节日的产生,都受到节气思想的影响,是农业文明的基础性地位的表现。节气与节日因统一于农耕文明而根深蒂固、历久弥新,“农本”思想因此成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近代以来,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文明曾受到冷落,乡村文化逐渐式微。“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是对中华农本文化的重新审视与定位。只有认清自己的文化源头,才能实现文化自信,才能充分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宝贵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文化的真正复兴。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将节气与节日合二为一,既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又彰显了农耕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这一思想的产生也源于农业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长期融合及思想化的结果。这一结果,促使了原始农业的产生。换言之,人与自然关系的起点和主要形式是农业,所以,从本质上说,农业就是人与自然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和结果,而二十四节气就是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的产物。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古代农作物生长规律的自然节点,是古代农民农事活动规律的认识经验结晶。其本质是“敬天道而事之”,就是要遵循自然界农作物生长变化的客观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体现了中华农耕文化中尊重“天道”亦即自然的基本性质。这里的“天”就是“自然”。“天道”就是农业生产规律,对天道的尊重就是敬畏自然、顺从自然、善待自然。但人对天道的尊重并非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人同时又能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自然与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存在状态,并成为人类的主流观念。


  于是,我们的先人又从人的角度出发,按照自然时序相协调的原则设立了许多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以自然时序和景象特征为标准,以人的精神需求为价值取向,将人的精神与自然结合起来,赋予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特征。


  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这种文化特征的体现,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优秀传统,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丰富了传统节庆内涵。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终极追求——丰收的主题嵌入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使得中华民族有了统一的庆祝丰收的盛典,全国人民的农业成就情感在这里产生了共振,从而赋予这个沉甸甸的节日从物质富足迈向精神富足之更大意义。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具有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净化乡风民俗、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意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古人对淳朴乡风民俗的理解和向往。这种美好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是以民间节庆活动为养成渠道和传播载体的。在传统农本思想意识的支配以及民间风俗习惯的娱乐教化作用下,以农为乐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精神支点。“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这是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这种社会主流意识影响下,农民形成淳朴的民风民俗和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古朴恬静、闲适安逸、修心养性的乡风民俗成为无数人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与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是邻里相帮、守望相助的乡村朴素道德,以此为基础,建构起属于乡土文化的精神世界。“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幅幅淳朴愉悦的乡村生活图景,成为文人士大夫笔下讴歌赞美和向往的生活对象。


  直到今天,这种乡土文化仍然影响着城市文化,仍然是民族节庆文化的主要内容。比如,春节、中秋节的团聚意识,寒食节(后来演化为清明节)、中元节的念祖传统,等等,无不是乡土节日文化的体现,是乡土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不管你乡关何处,尊卑贵贱,在这些节日里,人们的情感受到了统一的支配,这就是习俗文化的力量,这就是道德的秩序作用。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无疑是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起到了培土固根的作用,意在彰显优秀传统道德的魅力,强化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重构全社会对农民的尊重意识,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文化凝聚力。秋分,是个重要的农事节气,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时间节点,大多数的农作物已经成熟、收获,大江南北一片丰收景色,到处是喜气洋洋的景象。作为农民的专属节日,广大农民在轻松愉悦中享受丰收的喜悦心情和全社会尊敬的目光,必将进一步建立文化自信和身份自信。这一切,对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农民的首创精神,更好地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着深刻的乡土文化内涵,是对乡土中国的回望和凝思。和,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追求,万物以和为贵,以和为乐,以和为美。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主要内容,天和、地和、人和,这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活状态。在我国乡土传统文化中,把“三和”视为万物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三和”在农业中的最好表现,就是农作物的丰收,这是天地人共同配合的结果,这三种因素,缺一不可,缺一则构不成丰收景象。因此,在古代,上至天子,下到黎民,一年之中最大的期盼莫过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期盼慢慢演化为年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仪式——祈年。哪怕是再贫寒的人家,过年时也要向天地神灵表达对丰收的期盼,也要以虔诚的心理和隆重的仪式求得天地人的和睦相处,其实质,还是一个“和”字。唯有和,才能天遂人愿;唯有和,才能地遂人心;唯有和,才能换来丰收景象。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丰收是“和”的结果。


  祈年就是期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的本意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其实质是一个农业生产节气。过年作为一种农业文化形态,同时赋予了农业节气与人文节日的双重意蕴,是人们追求丰收的宗教式表达。《说文解字》对年的解释是:年,谷孰也,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过年,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始于何时何地,尚无确切记载,但是根据现有文献,可以确定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它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生长周期。传说西周的农夫会在农历十一月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这被认定为是新年的习俗起点。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春节开始定型。


  由此不难看出,“年”是伴随着农耕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庆祝丰收以及祈福丰年的美好愿景的文化表现。“年”字从文化符号的产生到演变成一个节气,再到固定为最重要的民间节日,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以农为本的思想内涵。过年,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里的最重要成分,其浓重的农业生产色彩历久而弥新,其祈盼丰收、庆祝丰年的初心始终不改。唯其如此,“人寿年丰”这个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和精华,被一代代传承下去;唯其如此,中国农民丰收节才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农耕文化自觉和复兴的刻度和见证,成为对乡土中国的历史性回望和凝思。


 

本文标题: 浅谈丰收节与中国农耕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04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