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丨农耕文化是极其先进的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7-14 11:28:39
核心提示:  多年前,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涉及到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这个话题。这本书将其称为狼文化和羊文化,对于狼文化,小说的作
  多年前,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涉及到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这个话题。这本书将其称为狼文化和羊文化,对于狼文化,小说的作者是极度推崇的,对于羊文化,小说作者是持严厉批判态度的。当时,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区别,似乎就是羊文化和狼文化的区别,或者说,中国近代史一两百年之所以如此不堪,恰恰因为羊文化和狼文化的激烈碰撞,在这一点上,作者所说,实在太准确了。

  但在后来的十余年间,随着我不断研究这方面问题,更加深入到历史的深处,仔细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时,我发现,《狼图腾》的作者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巨大的认知误区。人类进入农耕文化,其实是文明的巨大进步,农耕文化要比游牧文化先进得多。这个巨大到底有多大?这种区别,就像今天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和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区别。

  一种先进文化被广泛地运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在此之前,我们是无法体会的,但今天,大家几乎都能体会了。我们只要问一问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就会告诉我们,从他们还是孩子起,到他们成年之后的这四十年间,中国社会几乎是没有变化的。比如城市,小时候他们看到的是那几条街,成年后,看到的还是那几条街。那些小时候去了海外的华人回来寻根,仍然能够找到他们童年的记忆,原因就在于,社会的变化太缓慢了。但今天,哪怕你只出去了一两年,再回来,你原本生活的地区,已经完全变了。我现在回到我长大的那个城县,路都不会走了。

714e72ebtba423fde00e1&690

  一旦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用腾飞来形容中国。我们在总结这一时期时,找到了很多理由,诸如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事实上,最大的一个理由,却被人们忽略了,那就是社会文化的升级换代。

  曾几何时,中国是何其强大,但为什么到了清朝,瞬间就崩溃了?哪怕是在清朝早期,中国仍然是强大的,西方列强对于大清国,仍然是畏惧的,到了清朝末期,为什么说崩溃就崩溃了?根本原因,还在于文化的升级换代。欧洲和美国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中国还处于农耕时代。

  如果我们理解了互联网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差距,或者理解了工业时代和农耕时代的差距,就能理解农耕时代和游牧时代的差距。

  可以说,游牧时代是一个没有保障的时代,没有安全感的时代。为什么身在游牧时代的人类,会充满了狼性?就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如果不像狼一样去捕食,不仅个人无法生存,整个部族,都可能被别的部族灭掉。

  人类一旦进入农耕时代,所有的一切,全部改变了。首先,最大的进步是,肉食无法保存,而粮食的保存期非常长,如果处理得好,保存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问题。一般来说,地上的产出,基本呈现一年丰收可以养三年的状态,那么,如果连续两年甚至三年丰收呢?人们就有大量的余粮。

  正由于这一点,社会顿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人们由游牧变成定居了。有了余粮,使得安全性大大增加,定居,又一次使得安全性大大增加。人们不需要四处游动之后,生活成本,实际大大下降。这就使得人类第一次有了私有财产这样的概念。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农耕相对于游牧,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活。人类生活在游牧社会中,所有人从出生起,便已经适应了游牧这种生存手段。但农耕不同,种植不同的粮食,有不同的季节,在种子的选择和培育方面,在土地的耕种方面,有很强的技术性。所以,神农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因为他教会了人们农耕。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人类早期蒙昧时代,人类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应该说,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他们并没有掌握农耕所必须的知识。因此,天子才会设立专门的地方,教导农耕。周朝有一个叫千亩的地方,就是天子教导农耕的地方,此后各朝各代,也都有这样一个地方。清朝教导农耕的地方叫先农坛。此外,天子还设有专门的农耕官员,深入到各个农耕区域,教导农民怎样耕地,何时播种,何时收割,怎样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等。

  中国词中有一个开春,什么叫开春?就是春天到了,但具体时间,老百姓并不掌握。天子朝庭有专门的农官计算和管理这个时间,到了可以播种的时间,天子便带领文武百官,来到千亩或者先农坛,由天子亲自扶犁,耕下第一犁,就叫开春。等于向全国宣示,可以农耕了。

  中国早期历史上,有一件事,史家们一直争论不休,那就是四夷到底在何处。有人认为四夷在中国的四边,但另一些史家却找出大量的证据证明,就算在诸侯国周边,也存在四夷。因此提出一种理论,实际上,早期的诸侯国,面积是非常小的,诸侯国将这非常小的地域围起来,便称为国。而国与国之间,还有大量的自由土地和自由民,那些生活在自由地上的自由民,便是夷。也有人说,生活在国中的人,属于农耕民族,而夷则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

  这些说法,均是有道理的。但我想,更为关键一点,可能因为一个归化问题。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但实际上,我们更多找到的是黄帝文化的影响,炎帝的影响却要小得多。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说炎帝族是神农族。这是否表明,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是源出于黄帝还是炎帝,其实并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我们这个部族,是由农耕发展而来的,是被农耕支撑的?

  因为部族的最高层,掌握着农耕的技术,只要归化他们的,便会有专门的农官教导他们从事农耕,他们因此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生活资源。相反,哪怕是在农耕以外的区域生活的其他人,因为他们不肯归化,因为得不到农官的帮助,他们哪怕从事农耕,也会因为误了农时而收成不好,甚至颗粒无收。所以,他们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游牧。

  早期,中国实行井田制,这个井田制,除了便于收租之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便于教习农耕,便于农耕官员集中管理。

  今天,我们检讨民族性的优点和缺点,几乎全部与这个农耕文化有关。大家一致认定,中国人不团结,四分五裂,合作精神不好。这不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有何哉?古诗源的第一首诗,恰好说明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也说明了中国民族的特性。

  中国这个民族,对外攻击性不强。这也正是《狼图腾》中猛烈抨击的羊性。为什么?原因太简单了,我富裕啊,我去攻击外族?外族是游牧民族,他们有什么?连家都没有,没有隔夜粮,我去攻击他们,互有死伤,我还得自己出钱抚恤。而从游牧民族那里,得不到丝毫利益。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互却有攻击性,为什么?还是利益,内部富裕呗,有差别呗。所以,中国人内部,总在争权夺利。

  在这些方面,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是完全相反的。游牧民族内部非常团结,一来,他们不相互攻击,是因为大家都是穷光蛋,二来,他们如果不团结,就不能对外形成攻击力。至于对外的攻击性,就更容易理解了,不抢不夺,他们的部族就无法生存。大家想一想欧洲或者美国民族,是不是这样的特性?

  就世界范围而言,对农耕的发现,是差不多同步的。但是,其他地区,并没有大规模地进入农耕社会,只有中国是个例外,差不多是惟一的例外。美国有个日裔学者叫弗朗西斯·福山,他有一种观点,认为欧洲之所以未进入农耕社会,是因为贵族的阻挠。贵族将部族成员当成自己的私产,只有坚持游牧,才能始终控制他们。这话有一定道理,恐怕也并不全是如此。

  要分析欧洲甚至世界其他国家没有迅速进入农耕文明而仍然停留在游牧文明时代,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早期欧洲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农耕部族。农耕部族的攻击性不强,如果部族太小,往往受到游牧部族的侵扰。就算中国的农耕部族已经足够强大,也一直受游牧部族的困扰。相反,游牧部族一旦占领了农耕部族的地盘,迅速转变为农耕部族,为什么?因为农耕部族太先进了,游牧部族太落后了。

  进入农耕文明或者是仍然留在游牧文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次巨大分野。在此之前,人类文明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而此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巨大的不同,包括了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

  世界公认,中国进入现代意义国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根本原因,也就在于中国早于世界其他国家早二千多年进入了农耕社会。(文/新浪历史)
 

本文标题: 杂谈丨农耕文化是极其先进的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0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