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正式发布,大家都解读、学习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一项重点工作,切不可忽视,聚焦乡村治理,得真抓实干,扎实做下去,乡村治理要“改进”,说明在推动解决乡村治理上,还有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还未彻底触及到,而且是顽疾、拦路虎,打虎的势头不能松,也松不得。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防范家族宗族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
一旦,这种势头打不下去,便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长期侵蚀基层管理。比如,拉帮结派、拉票贿选,长期把控村级政权,依靠村集体资源疯狂敛财,这种现象难以根除。
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也聚焦过乡村治理,提及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视为重要工作,而这离不开对农村社会民情的理解。
足以说明,乡村治理面临的顽疾、拦路虎,已经阻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一些地方,小小的民生事件,小事托大,大事拖炸,都在粉饰太平。当到炸了哪个时候,往往后面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拔出萝卜带出泥。
那么,都有哪些势头在滋生,觊觎基层的乡村治理呢?
1、家族宗族势力
南方农村,家族宗族关系比较浓厚,有一个家族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叫宗祠。
去过一些南方地区的农村考察,有些地方的宗祠,还保留得完好无缺,象征着文化传承的根脉还没有断完。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警惕,需要防范。一方面,村里的人都在讲究亲情、人情面子,宗亲共同体里成长,其内部即便有矛盾纠纷,也不针对村庄政治权利及公共利益的再分配份额;另一方面,一些南方农村,村庄历史悠久,结构发育完整,宗族对内团结,对外具有攻击性与扩张性。一旦公共政策与宗族利益不符,相关势力便会采取行动,抗衡基层管理。比如,一些地方,土地拆迁补偿,当地宗族不同意,形成长期对抗,严重耽误区域经济发展,等等现象。
北方农村,往往具有浓厚的政治氛围,因为北方村庄多姓杂居,小亲族之间在政治权力、社会地位、人情面子等方面竞争激烈,村庄生活高度政治化。一些地区的农村,村“两委”竞选,所谓公平竞选,时常沦为家族争大小、分高低的战场。认亲不认贤”,也是村民投票时普遍存在的心态。长期以往,乡村治理,要么是“一家独大”,要么是部分家族“联合上台”,形成以家族为核心的权力及利益垄断组织,疯狂敛财,严重阻碍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中部农村,虽然没有宗族、亲族的强社会结构,无所拘束的社会环境容易诞生英雄豪杰和倚强凌弱的现象,从里面走出来的“大社员”在冲锋陷阵、开口放炮、掺和搅局上是好手。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农村,也有个别家族长期掌控着村支书和村主任职位,把持河砂盗采利润。国家一些扶持政策,拨发的公共资源,以及村中其它致富机会,惠农补贴,村干部在分配时会“优亲厚友”,其他群众“渣都捞不着”。
以至于,村“两委”的干部,逐一编入利益网,侵占村级集体资产,欺压农民群众,让普通村民心生怨念,也会发生个别影响极大的民生事件。这种不合理的乡村秩序,让乡村治理失去了公共性和公平性。
因此,家族宗族势头不能长期以往的滋生,必须防范,强力根除,要不形成一股势力,将严重侵蚀基层政权,影响乡村治理实效,阻碍乡村振兴的推进。
2、乡绅恶霸
近几年,各地都在鼓励“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并涌现出好多地方,乡贤文化浓厚,让这种扎根中国的乡土文化,再次亮眼。
不过,前段时间,发生在江苏徐州丰县的“铁链女”事件震惊国内,这让人不由地想起丰县以“乡贤”自治模式标榜,获得媒体好评,却还是没帮到小花梅?悲剧还是照样发生,感觉,非常不是滋味。
乡贤文化,怎么形成的呢?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
乡贤,又如何解释呢?
“乡贤”是中国各地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乡贤,有存在两种:一种是“在乡”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乡”的乡贤。但是,不得不注意,乡贤拥有基层社会赋予的“天然”权威,不能忽视。
由此看来,乡贤或乡绅,是一码事,分不开滴。如果,乡贤不“贤”了,往往会成为乡绅恶霸,觊觎村级权力,利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渗透村干部队伍,让权力灰色化,甚至形成黑恶势力、一方村霸,侵占村集体资产,通过土地流转或征用过程中以权谋私,与“小官大贪”相交织,干扰村级换届选举,侵蚀农村基层政权;乡贤,要是“贤”了,那还是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参与乡村治理,又何妨不可呢!
我们,总不能,一竿子打死“乡贤”。因为,乡村振兴,需要“新乡贤”的介入,也就是“不在乡”的乡贤,这些人很多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城市,其中一些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会而回乡创业,他们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乡贤,能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另外,除了要长期严控防范基层恶性家族宗亲势力抬头、乡绅恶霸肆虐一方,还要深化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
如何扎实有序地治理乡村,这需要不断“改进”,科技赋能,试点新模式。
数字时代,科技赋能“乡村治理”新模式
在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利用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本身,村情村务一涉及自家利益,村民就多不买账。村庄日常的治理和建设,实施时往往是基层村官剃头挑子一头热。村规民约虽然倡导,却没有明确的奖惩规则,大多时候靠“人情”和“面子”;乡村,毕竟是一个熟人关系网。
除了以村“两委”领导治理、法治、德治、善治,还得留给原住民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治管理,还权与村民,这需要数字乡村建设推进的进度,在此基础上,得有一个自治管理中心的协助。
每个农村,在村“两委”领导下,势必要有一个自治管理中心的存在,自治管理中心,汇集一些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乡贤、走出去的大学生、企业家、土著专家等,是一个跟政府沟通的桥梁,也起到第三方监督的作用,达到“精英共治”,乡村治理有了“智慧动态图”。这样,充分形成了自治管理中心协助、村民参与、科技支撑的乡村治理格局。
毕竟,现在人手一部手机,查看村里的农情农务、政务治理、商务商机,非常方便。
所以,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很长的路要走,基层工作者必须沉下心、扎实干,还严控防范黑恶势头抬起,还要接受、适应新模式,比如: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治理等乡村治理方式。
总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入深入期,乡村治理的顽疾、拦路虎必须根除,防范家族宗族势力、乡绅恶霸,侵蚀基层政权,要高度警惕,以免养虎为患,营造一个乡风文明、健康有序的治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