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县者太乡大田村委会蚌古村共有135户720人,是典型的壮族村寨,村内干栏式建筑民居保存完整,别具特色。
蚌古一名,因居住的山堡上蕨棵多而来,蚌即山堡,古即蕨棵。据考证,蚌古村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规模,延续至今未变。2018年,蚌古村因其特色的壮族干栏式民居和文化,被列入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村内主要建筑为壮乡干栏式建筑。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楼上为堆放粮食,中层为人居住,楼下饲养牲畜或堆放柴木。壮家喜依山傍水而居,但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壮家先主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村内也有部分民居为组合院落式,在封闭的院落中设敞厅、望楼,取得开敞、外实内虚的效果。室内外空间交融,善于利用室外空间,将建筑空间结合环境自由延伸,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映增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在使用多功能的天井、檐廊和巧妙设置的望楼等方面有独到的处理手法,多为穿斗式木屋架,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蚌古村内有鼓楼一座,位于村落中心,是村内的地标建筑,为清代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因为房中置鼓得名,是蚌古村村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蚌古村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蚌古村文化的载体和精华。蚌古村有“击鼓敬民心”之说,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就击鼓,召集群众商议。如若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不同的事项对应不同的鼓声和鼓点。就这样,消息很快就能让村中民众知悉,鼓声到的地方,人们都会闻声赶来。因此,鼓楼对蚌古村人有着特殊的寓意。
勤劳的蚌古人民衍生许多灿烂的民族文化,一直沿用至今。村里除了每年都举行别具特色的节庆、祭祀等活动外,还保存着最原始的铜鼓舞、婚丧嫁娶、“三月三”花街对歌、手巾舞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蚌古村至今遗留着传统的纺织工具,其传统的布料都是自己纺织的,蚌古村不论男女的民族服装都用自己纺织的布料来制作。蚌古男性传统服饰较为简洁,头裹黑佩巾,身穿黑色粗布对襟排扣上衣,下着黑色吊裆筒裤。以青紫色为贵,节庆时穿有银扣的深青紫色上衣,脚穿黑色圆口或尖口布鞋。妇女传统服饰则较为复杂,头部里层戴镶金嵌银的绣花额箍,外裹两端缀彩色缨穗的锦帕,上衣为青或紫色左衽细袖窄腰紧身短衣,领襟、袖口、下摆通常都要镶花边。下穿百褶长裙,有时为便于劳作,将裙摆收束扣于臀部,状如鸟尾一般。脚穿半高筒绣花钩鼻鞋,色彩对比强烈。其装饰品有发簪、耳环、项圈、项链、胸牌、手镯、手箍、各种挂坠等等,琳琅满目的色彩对比,再配以银饰,则光彩夺目。
蚌古侬人服饰的对襟衣下摆宽、脚边圆、左右两侧向上翘,以示鸟翅,下穿百褶长裙收束扣于臀部,状如鸟尾。上穿短衣,下着长裙,这种短衣紧胸能够充分展现人体形状之美,短衣与长裙形成面积大小分割,产生形的节奏变化,加上图案装饰,以显示美观。其服饰还出现了“牛耕田”的稻作观念和审美感情。其佩戴花头帕两端竖露于外,视之如牛角,表现出像牛一样的勤劳的观念,这是牛崇拜的审美体现,是稻作文明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