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加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作用日益突出。通过梳理国内外社区养老模式相关研究,探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发现存在供需不平衡、医养结合不深入、专业人才短缺、服务经费有限等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给与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支持、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等对策。
老年人口的增长是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的趋势。19世纪中叶以来,法国、瑞典、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步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和预期寿命的提高,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2000年11月,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
2010年11月,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15%;
2021年5月,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4.11178亿人,60岁以上人口已达2.6亿,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根据联合国的新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地区就属于老龄化社会。当这一比例超过14%时,就被认为是深度老龄化。目前,中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老龄化国家,而是逐渐走向深度老龄化的国家。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实现老有所用、老有所养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何谓社区居家养老?
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具备公共性、福利性,同时也具备市场性,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压力,还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同时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意义也十分重大。
目前我国建设的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居家和社区养老被划分为两种形式,但在现实中,居家和社区养老是交融嵌套的关系,形成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把“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写入文件,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国内社会养老方式的未来发展方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正在逐步推进建设。
我国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是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社区照顾(communitycare)养老服务经验,立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社会养老需求而提出的养老服务模式,即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支撑下,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刺激市场活力,加大政府购买老年服务力度,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供需不平衡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面临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问题,呈现“一床难求”和床位控制现象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公建民营养老院、公办养老院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导致床位供不应求,而在一些私立机构,特别是那些位于偏远地区的收费较高的机构,床位空置率相对较高。造成这种供需失衡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规划层面、社会经济层面等,具体而言:
缺乏统筹规划,同时也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数量、养老服务需求和发展趋势等,造成了供给侧与需求侧间不能有效衔接,导致护理床位总量供应不足。
由于缺乏土地和建设程序,一些养老机构无法获取消防验收和许可证登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入住率。
受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加之我国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也制约了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和能力。
医养结合不深入
医养结合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现状医养结合层次较低,主要是依靠就近社区卫生院的医生上门就诊,而对于情况相对复杂的仍需前往医院检查,或是给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但配套的医疗保健体系落后,使得医养结合仅限于康复评估,难以满足老年人群体对日常医疗、急性疾病抢救、健康营养管理等多方面需求,而造成了医养结合不够深入。
专业人才短缺
随着医养结合成为养老领域的共识,全科医生、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康复师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将成为突出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职业晋升渠道的规范化和体系化欠缺,不利于行业内专业人才的职业追求,对养老护理等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较低,进而造成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对医疗护理、护理、心理咨询等服务的需求更大,更为凸显了人才短缺问题。此外,行业内不同岗位的薪酬待遇也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养老护理人员招聘困难。
服务经费有限
社会养老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撑,我国居家和社区养老经费通常由政府部门筹措,而由于社区自我造血功能不足,服务经费有限,使得养老服务活动开展和设施建设经费不足。
此外,政府主体层面也存在部分地区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空缺,对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补贴标准过低,而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介入,以及缺乏对养老服务体系的金融建设和支持力度,民营养老机构融资渠道门槛较高,养老金融创新能力欠缺,产品研发滞后。
未来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建议
1.给与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扶持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对提供社区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的机构提供一定税费优惠、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1)实施养老服务用地优惠政策。国土资源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指标以满足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需求。
(2)制定行业监管和评价制度。对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等展开全过程监督。
(3)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将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为基本养老模式,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2.加快推进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大机遇,可以有效弥补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1)构建以社区为主体的综合平台,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通过平台,为高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更新老年人身体状况,将上门巡诊、日常体检,家庭病床、康复指导等基本医疗服务延伸到社区内,为存在困难的老人提供针对性健康服务。
(2)扩大医保范围,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将失能老人医疗护理费用纳入医保,缓解家庭经济负担,进一步优化医疗养老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医养结合”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构建并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由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专职从事养老护理服务工作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重强化职业技能和护理水平。
(2)将养老服务人员加入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相关补贴政策中,增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吸引力,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切实提高养老机构专业服务质量。
4.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充分汇集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家庭等四方力量,构建并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
(1)增加财政支出。政府是家庭和社区养老服务投资的主体,在现有预算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形成长效增长机制。
(2)倡导社会力量加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鼓励慈善机构设立养老基金,通过完善捐赠措施,吸引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