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本是中国古代官署名称,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天竺(今印度)僧人以白马驮佛经至洛阳,居于鸿胪寺(主管外宾、礼仪等),官方将其改为专门的佛教场所并命名为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后来的佛教场所就大多称为寺,少数称为院,女尼修行之地称为庵。
按“伽蓝七堂”之制(伽蓝,梵语僧园的音译),结合中国的传统庭院布局,寺院建筑以中轴线对称方式,设有山门、佛殿、法堂、僧堂、斋堂、浴室、净房七种主要建筑,较大规模的寺院还设有钟楼、鼓楼、塔、藏经楼、方丈室、客寮等。随着佛、释、道三教的融合,有的寺院还设有玉皇殿、关圣殿(伽蓝殿)等,中心建筑为供奉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其建筑等级也是最高。
合川的佛教寺院见诸于文献的,最早可追溯自唐代,其中有护国寺、定林寺、方溪寺、龙多山集圣院等,但或已不存,或为后代重建。清《合州志》所列合州四大名寺则分别为报国寺、净果寺、龙游寺、方溪寺。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合川区现有古代佛教寺院建筑21处,包括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其中,育才学校旧址(古圣寺)、钓鱼城护国寺、涞滩二佛寺古建筑群3处为国保或国保附属文物;净果寺、板桥寺、庆福寺大殿、国立二中旧址(定林寺)、龙游寺遗址5处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石泉庵、云门山大庙(天界寺)、车山寺遗址、夜雨寺遗址、常青院5处为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
二佛寺
位于涞滩镇二佛村涞滩古寨内,包括了上殿古建筑群及下殿,根据明代正德年间的碑记,唐僖宗避难蜀地时,曾遣使者到此为国祈福,如此记载属实,说明当时已有寺院存在。南宋时期在此摩崖造像,因主像释迦牟尼十分高大,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乐山大佛后的四川第二大像,故名二佛寺。在漫长的岁月中,二佛寺几度兴废,最后一次重建自清康熙年间起至清道光年间。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式山门、玉皇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左右两侧为配殿,分别作禅房、斋堂、僧房、香积厨、职事堂等,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合川区现存古代寺院建筑中面积最大。
净果寺
位于古楼镇净果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玉皇殿,左右两边分别设有转轮经藏殿、大悲殿(观音殿)及厢房,总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文物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净果寺大雄殿和转轮经藏殿均建于明代,为歇山式斗拱建筑,局部建筑特征符合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定,不排除某些建筑构件就是宋代原建筑的构件。四川盆地潮湿多雨,屡经战乱,宋代建筑仅存江油云岩寺飞天藏殿,明代建筑也较为少见,净果寺能保留两座明代斗拱建筑,实属弥足珍贵。
护国寺
位于合川城东钓鱼山上,为唐代名僧石头和尚所建。石头和尚为合州人,家世为石匠,目不识字,自幼随元静禅师修行,一次因凿石出火,猛然有悟,说偈曰:“用尽功夫,浑无巴鼻,火光迸散,元在这里。”后归钓鱼山建护国寺,弘扬禅法,临终时以24片石材搭建墓穴,入内圆寂。护国寺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重建,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
古圣寺
育才学校旧址(古圣寺)位于草街街道办事处古圣村,始建于明,清康熙年间由僧人普学重建,由山门、牛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善堂及厢房构成,布局完整。抗战期间,陶行知先生在此创办育才学校,蜚声中外。
庆福寺
庆福寺大殿原位于太平乡庆福村小学,为明末清初建筑,建筑较高挑,斗拱向纤细化发展。1990年迁建至南津街办事处鹤林巷8号,是文物建筑整体迁移保护的成功案例。
定林寺
国立二中旧址(定林寺)位于合阳城街道派斯学院内。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清道光至同治年间重建,由山门、大雄殿及厢房、侧院等建筑构成。抗战期间,国立二中在此办学,培育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及十几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的众多人才,是一处极为重要的革命文物。
板桥寺
板桥寺位于铜溪镇板桥村,大雄殿为明代弘治年间所建,其余建筑为清代重建,用材粗大,制作规整,斗拱构造古朴,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