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中村逐步改造升级为城乡风貌样板区。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紧邻南宋皇城遗址,北依西湖,南临钱塘江,产业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已建成核心区1平方公里,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特色小镇之一,截至2022年5月末,小镇累计入驻金融机构2242家,自创建以来累计实现税收超147亿元。2022年,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特色产业风貌样板区入选杭州市首批市级城乡风貌样板区。
一张蓝图干到底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长期运营,一张蓝图干到底,腾出发展空间。从2007年的《杭州市玉皇山南综合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2007-2017)》、2017年的《玉皇山南AAAA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到2022年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玉皇山南城乡风貌建设样板区方案等,坚持每个建设阶段科学规划,从陶瓷品市场到文创产业,再到私募基金,从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到全国首个特色小镇类“旅游+金融”4A级景区,再到杭州市首批城乡风貌样板区,为小镇发展腾挪空间、升级产业、逐步迭代、提升品质,为山南地区人民带来切实利益。
城市更新的样板
十几年前,基金小镇所在地,还是一个名叫“玉皇村”的城中村。附近的老闸口是浙江最早的营运铁路江墅线起点站闸口站,还有一座梁思成与林徽因调查过的建于五代吴越时期的白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发展较早,铁路线的切割,围绕陶瓷品市场的石材加工和仓储配套设施,许多旧厂房、旧仓库、旧民居汇集此地,城中村问题非常突出,成了杭州“脏、乱、差”的代名词,老百姓要求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很强烈。
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开始启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逐步对西湖周边进行城市有机更新,实现产业与空间腾笼换鸟。自2007年起,上城区围绕这片区域明确了“产业升级”的发展目标,把原有破旧仓库改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在2010年,杭州市开始启动白塔公园的规划建设,包含京杭大运河最南端入江口、中国第一座八角形石塔(白塔)、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的跨江大桥、浙江省第一条铁路在内等各类文化资源。
以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城市有机更新带来动力。地方政府通过“以租代征”的方式,对属于村集体资产的旧厂房、旧仓库,按照产权不变、租金增长的模式进行改造,同时对城中村的居民建筑进行综合整治和保护性修缮,融合周边山水环境和道路街巷特点,增加绿化设施,整治水系,形成了融自然生态、水系、绿化景观、宋式建筑为一体的园林景观式办公环境,吸引高端金融企业、投资机构入驻。
腾退出的旧厂房仓库建筑,租金低、空间大,为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孕育基地。在政府的引导下,一些轻资产的文化创意企业进驻园区,实现了产业的第一次更新。起初以多类型文创产业入驻逐步形成山南文创产业园,又因以基金产业为代表的金融产业入驻,实现了产业的第二次更新并迅速壮大,伴随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创建契机,逐渐升级为全国第一家以基金产业为龙头、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复合并进的产业小镇。
城乡风貌样板区
山南基金小镇经过十余年的运营与改造,成功地实现了杭州市级城乡风貌样板区的蝶变。在环境面貌上,实现从破旧花园到花园小镇的蝶变,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将建筑、景观、文化、山水有机融合,为入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了从低端产业到高端金融的蝶变,低小散的代名词迭代升级为私募金融,努力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私募基金提供专业化服务,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在人口结构上,实现了从原住民到金融人才的蝶变,小镇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1人,省级海外引才计划6人,市级海外引才计划4人,汇聚各类金融人才5000余名,海归人才600余名,是浙江省CFA(特许金融分析师)人才最集中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