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严峻,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国长期将要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下称“报告”)提出,2035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比例近3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
很多城市采取了包括创建老年友好社区在内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各项措施,但目前对老年群体的行为习惯、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认识到老年群体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老年人需求的动态化与多样化
在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会出现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因个体而不同,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这些变化会导致老年人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
1.经济变化
退休后,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减少,难以应对重大危机。因此,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非常重要。
2.生理变化
医疗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下降、关节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健康问题。生理变化主要包括认知缺损、移动限制、免疫力下降和慢行病三大类。因此,构建无障碍的环境(可识别的信号系统、舒适安全的居住空间和社区环境、无障碍的出行通道设计、可达的健康医疗服务、日常生活协助服务)非常必要。
3.社会与心理变化
老年人的生活范围从社会工作区域缩小至社区邻里。角色改变通常使老年人遭受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包括担忧、抑郁、孤独、无兴趣等。一方面,老年人渴望社会互动和休闲活动、家人陪伴、与朋友同事相聚,住在熟悉的地方。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能独立生活,得到社会尊重以及有价值。记忆和直觉的丧失使得他们对新生事务反应变得迟钝,变得更加依赖熟悉的环境。孤独、抑郁、疑病等各种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提供积极的社会交往机会、多种多样的娱乐休闲设施可以防止老年人被社会孤立。
综上所述,老年人因为身体功能下降、资金紧张、社会孤立,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于老年人来说,特别需要支持性的环境,以补偿与老龄化相关的身体和社会变化。支持性环境不仅包括公共空间、交通、住房、标识标牌等硬性环境,还包括政策、社会氛围、信息渠道等软性环境。
二、“老化或养老”的内涵发展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化”的概念及其内涵不断变化,包括成功老化(successfulageing)、健康老化(healthyageing)、乐观老化(positiveageing)、积极老化(activeageing)、在地老化(ageinginplace)。
成功老化是1987年由RoweandKahn提出,关注疾病的治疗、身体功能与认知功能,指非病理状态的老化。
健康老化是1990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在哥本哈根提出,将老化的内涵拓展至“改善和保持身体、社会、心理健康,独立、高质量的生活”。
2001年,Gergen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乐观老化”,是指为老年人尽可能提供资源,从而建立一个乐观积极的生活愿景,主要的区别是乐观老化将内涵从单纯“弥补老年功能下降”拓展到“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2002年,WHO提出“PolicyframeworkonActiveAging”,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导战略,包含三个方面内容:老年人与发展、促进晚年健康与幸福、确保可行动的支持型环境。
2007年,全球全龄友好型城市(Globalage-friendlycities)给“积极老化”一个新的定义: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最优化获得健康、社会参与、安全的机会,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提出5个主要目标:充分利用老年人拥有的能力和资源;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喜好;尊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决定;保护失能个体;促进社会融合。
在地老化是一项政策,目的是保持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继续在原社区生活,而不是在护理院、养老机构或者退休社区度过晚年。这项政策被政府认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措施。它是通过帮助老年人获得住房、健康支持和其他公共设施,从而用最小的花费最大限度的保持独立自主,避免了昂贵的机构护理成本,也丰富了社区的包容性。
综上所述,“老化”的内涵从单一的生理健康领域向综合多元转变,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生活困难,更注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新的概念并没有将老年人视为一个社会问题或负担,而是高度重视他们在社会上所能做出的积极贡献。总之,“老化”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
获得基本需求,包括健康、基本生活必需(住房、饮食、家政、健康服务);
提高独立自主能力和移动能力(步行、交通、安全),尽可能在原社区生活;
最大化提升生活质量,防止社会孤立,提供多样化社会活动的机会(娱乐、学习、工作);
促进老年人再成长,贡献社会。
三、实施“活力老人计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所谓“活力老人”,不只是达到“健康养老”“老年友好”,还要支持老年人继续发挥自身能力,从城市的“压力”转变为“动力”。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到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5.83%。把这部分老年人劳动力利用起来,对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是巨大潜力,对老年人来说也可以延缓衰老,降低家庭及社会带来的照料压力。
1.建立“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委员会”,统领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积极反馈老年人的需求,组织相关活动,帮助老年人再就业,代表老年人团体参与城市发展,为老年人发声。
2.构建“尊老、助老”的社会文明氛围。通过出台激励与扶持政策,媒体宣传,积极传播“尊老、助老”的城市文化。积极推进代际融合,推动无年龄歧视的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商店和机关团体参与设立“老年友好站”,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休憩场所和帮助。推进公共场所设置“紧急救护”设施和志愿者救助培训,提供突发医疗救助服务。
3.形成“社区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体系。以社区为依托,构建老年人关怀网络和“一键通”服务,整合社区资源,对社区老人健康、生活进行跟踪、监测、报告,并提供针对性服务。结合社区医院,建立社区长期照护站,以减轻介护老人家庭的照顾压力。
4.出台“全龄友好”的城市空间环境建设标准,开展“适老化更新”行动,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通行的公共空间、住房空间、出行空间。
5.推进老年人信息网络、老年人报纸、社区信息站、老年人出行导航平台等建设,提高老年人提供信息获取能力。
6.开展“老有所为”行动,开发“银发资源”,为低龄、健康、有工作意愿和能力的年轻老人提供再学习、再就业机会,支持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7.发展“银发经济”,其核心内容是适老化的产品与服务,既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增进老年人的福祉,又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