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独有特色,只有找到自身独特的DNA,用文化和创意手段去改造农产品,将“土里土气”的东西变得富有神气,从而让生产、生活、生态更加完美地呈现,才能够帮助乡村开拓商机。
下面我们就结合案例去一探文化创意如何融入传统农业。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创新
通道侗族自治县是全国贫困县。侗族众多手工品因需手工制作,时间长,劳动艰苦,成本高昂而收入不丰等因素的影响,正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
设计师选取地竹编、草编手工艺和侗族蓝染元素设计而成的“通道农产品包装设计”作品,凭借传统手工艺与通道当地农特产品相结合的优势,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一是保护和开发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改善这里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把那些漂泊在外的年青打工者吸引回来,守护住这片田野,也守护住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设计初衷,杜鹃如是说。
文创商品,文化为魂。文创商品是整个目的地文化的衍生品,是文化落地实质性物品。文创商品应该建立在目的地文化基础上,应该配合目的地总体策划的文化脉络,通过商品化的手法提炼、重构,为商品形成一个特制的、不可复制的文化精髓,最终注入到旅游商品中,形成特定主题,使其成为配合目的地的灵魂。
当然,对于提炼出来的文化要素,并不是要简单的回归与模仿,而是要结合市场需求、现代生活方式、主流价值观等进行再认知、再加工和再创造。植入新认知、新生活方式、新导向,使旧文化焕发新活力,并通过视觉化、体验化、博览化、功能化、创意化等多种手法,进行文化活化,形成能够被游客感知的体验化旅游产品。
突出自身特色,做出产品个性
寻找独具差异性的产品,哪怕只做一个产品,也要力求做精做强。例如,南投县信义乡的“梅子梦工厂”因为文创转型,由原来单纯的梅子种植产业,发展成为包括梅子种植、梅子产品加工、梅子休闲观光和梅子文化创意在内的新兴产业链,可谓将梅子产品做到了极致。
文创商品的设计要具有艺术性、功能性、文化性、独特性、趣味性。艺术性是指文创商品设计要符合当下艺术趋势,契合当代艺术审美,艺术性不仅仅是指美术工艺品,而是通用于所有的文创商品。文化性是指文创商品设计要基于文化基调,有统一的文化风格。特性是指文创商品不能千篇一面,要有自己的风格,让人一下子就觉得这个跟其他的不一样。功能性是指文创商品应该设计一部分具有特殊功能,如文具类、生活用品类、服装类、玩具类等,当然不是所有的文创商品都必须具备功能性,有一部分艺术品只要具备审美价值即可。趣味性是指文创商品具有生活情趣,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商品都是成功的商品。
深挖风土人情,嫁接传统文化
如果有时间静下心,你就不难发现在身边有很多寻找历史、寻找打动人心故事的企业。台湾就有一家做米的农场“芳荣米厂”,成功挖掘了当地农村古早味的原生态风华,经营到四代,经济结构转型为服务导向,不但产品能持久于市场,更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这点是值得我们新农人和忠诚热心于新农业发展的农企好好借鉴的。
多讲品牌故事,用情感制造溢价
品牌故事的诉求往往会给产品本身带去更多更具有特殊韵味的特质,当下营销的关键,是要会讲打动人心的好故事。在台湾,你就不难发现那些很温暖,很人性化的语言,即使是超市展台前的产品介绍,都充满着深深的情义,这就是多用情感制造溢价。
如果有机会到台湾,那就一定要喝杯日月老茶厂出品的阿萨姆红茶,顺便感受一下红茶背后一个百年老茶厂的重生,那种视觉、嗅觉、味觉的冲击,赋予农产品充分情感,让人无比回味从知性又到性感的生态茶园的味道。
IP是品牌的一部分,IP开发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旅游目的地不要幻想可以一步到位。很多旅游目的地把IP设计等同于卡通形象设计,这是IP设计的误区。要知道各地设计的卡通形象现在真正家喻户晓的少之又少。如今IP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产权”四个字,其涵义可以理解为“核心吸引力+全产业链”。“核心吸引力”是IP形成的基础,全产业链则是IP开发的后续延展。IP设计的必须基于旅游目的地形成的“核心吸引力”。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5A级景区,它本身的形象就是一个IP。
静心寻找灵感,创意产品包装
农业需要好产品,更需要好的包装,要在细节上做文章。文创商品既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过于平淡无奇,应该要在艺术和商业中间寻找到平衡点。
首先,价位上。考虑不同消费层级的群体,设计不同层次的产品,应该根据需求设计产品,15-80元的产品应该是主流产品,80元以上的为品质产品,是能够体现目的地文化审美水平的产品。次,打造爆款。爆款可以成为目的地引爆市场的前提,也可以增加游客的情感黏性。对于目的地而言开发百件产品,不如开发一件爆款。最后,渠道建设。目的地应该加强旅游商品渠道建设,开设淘宝等多渠道电商店铺,游客可以现场扫码网上购买,解决文创商品不好携带的问题。把文创商品植入到民宿、餐饮等消费场景,既丰富体验内容,又促成了二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