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园林的理水艺术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10-26 09:42:43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园治》有曰:卜筑贵从水面,立基讲究源头。即园林内房屋的位置最好临水,规划房屋时要分析水源所在。故而规划园林的第一步是理水即布置园内的水。

  《园治》有曰:卜筑贵从水面,立基讲究源头。即园林内房屋的位置最好临水,规划房屋时要分析水源所在。故而规划园林的第一步是理水即布置园内的水。


  十亩左右的园林基地,取十分之三的面积,开挖水池水池形状,随地势布局,最忌建成规则的方、圆样式。以水池为中心,再辅以溪涧,水谷,瀑布,让园内水系曲折回还,以此扩大空间感,是苏州园林常用的理水技巧。苏州园林内的池塘,通常下面会有口井,所以园林可能干涸、荒芜,淤塞,但一旦挖开,清流依旧。


  园林内水的故事仿佛与水无关,却与水一般无处不在——引:借、泉、井


  “无水不成园”,模拟天然山水的园林内水的存在与山不相上下,而且中国文化中山为阳,水为阴,山水一处,自然阴阳。


  道家尤爱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庄子云:“水静犹明。”换做儒家,孔子也有“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这样山水仁智的说法。因此筑园的基础就是“叠山理水”。



  “你知道为什么叫‘理’水,而不直接叫凿井、挖池吗?”


  因为叠山可以“无中生有”,你可以运来一堆石头叠出一座“山”,但水是没法“无中生有”的,所以要“借”,要引,要梳理、要通竣。


  最初的园林大多在郊外、身处大自然中,寻找有山有水的地方,依山临水,但到了晚明时期城市园林兴盛,借就不易了,当然苏州园林中也有借水的,譬如沧浪亭,借古河葑溪之水;譬如昆山曾经的玉山佳处直接借阳澄湖的水,东山启园借太湖水,这都是在水边起的园林。


  最妙的“借”是网师园,园内自有一股清泉——涵碧泉。1978年当时的涵碧泉淤塞,著名的“山石韩”第三代韩良顺带工人开挖,还没挖到一股森然凉意便汩汩而出,很快,清泉喷涌泻出,大家恍然大悟,难怪涵碧泉旁边有个亭子叫“冷泉”,因为此泉正属冷泉。名字得自宋代朱熹的诗句“一方水涵碧”。


  但这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没有这么得天独厚的园子而言,这水就需要好好“理”了。



  怎么理?凿井,引河水,甚至引雨水……想方设法把水弄过来,而且不是弄过来就完了,还需要水是活的,最好是流动的。有梳理的意思,所以称“理”水。


  苏州活水丰沛、水系发达,相比一些北方城市理水相对要便利得多。虽说活水丰富,但“理”起来也需要费些心神。


  凿井是苏州园林内最常用的理水方法。用井水好处很多,水源有持续保障,而且井水还有自净能力,同时调节水温,冬暖夏凉。


  井内水温较高,鱼儿也能安然过冬。因此用井水的方式较多,譬如拙政园听雨轩附近就有一口明代的古井;留园池底则有三口“品”字形老井;狮子林、怡园、艺圃、听枫园……池底都有井。


  最为苏州人熟知的还有虎丘的第三泉,第三泉名为泉其实也是井,传说是茶圣陆羽所凿,井水清澈甘冽,所以也曾称“陆羽井”。


  第三泉在地下水道中将水引入剑池,不仅保持了剑池的水质,还能保持足够的水位。在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旱后剑池也没水了,人们在池底看到了唐伯虎和王鏊记载在其中发现阖闾墓门的记载,看来上次剑池干涸是在明朝正德年间了。由此人们推测,这样的供水系统可以遮挡剑池后的墓门,防止盗墓。可谓一井多用了。


  再有是从墙外的河水引入园内,耦园最典型,耦园三面临水,从东墙将河水引入,水与外界通,但园内又自成小天地。



  耦园的位置较低,河水很容易灌入,因此东墙有亭,亭下有一个闸,河水丰沛时,闸门放下,保证园内水位,枯水期则将闸门打开,引河水入池,保证了池水的恒定水位。


  也合了“耦园”藕深荷茂,园内《高水》、《流水》古琴之音不绝于耳的“偶”与“藕”的深意;像拙政园水面较宽的园子,常常引河与凿井并用。


  好了,如今水入园中,怎么理呢?源:开源、藏源


  跟叠山一样——循自然山水脉络。即大自然中水从哪里来,怎么行走,有哪些天然水景,又流往哪里?好的园林理水即遵循这个原则。


  理水造景的时候,不妨跟一个与水有关的指意一起看最妙。这个指意便是——中国文化中,水也往往暗示着财,譬如徽派建筑中将雨水引入中间的天井,天井地下四边有凹槽,四角有排水口,排水口处则凿成铜钱状,寓意汇流引财。即赏水景又能阐释钱财的聚集、使用,十分有趣。


  首先是源头。无源之水只能是死水了。江河发源何处?瀑布、泉水、天池、高山雪水……所谓天开之水。


  有泉当然很好,无泉以井水代之;瀑布怎么来,这个太困难了,因为水是由高往低流,怎么办?雨水,就这么简单,譬如环秀山庄的“飞雪”,是用房檐积存的雨水,形成一股瀑布,然后注入潭中,漫散开去。不过瀑布也就是在雨水丰沛的季节才有,好在如今科技发达,有了水泵、水龙头,就能无时无刻不飞雪了。水源常常会从深涧流出,譬如网师园的源头从东南角的峡谷,顺着山涧而下。


  源头的水还有一个特点,要遮。为什么?你发了财,凭什么发财?怎么发的财?这件事不适宜传扬,所以财源通常要遮。


  天然水源也如此,或发源于山坳深处,或藏于深涧长谷,保持了水源的洁净丰沛,能隐蔽且不易断流。源头处也常常会有茂密的植物,一来有水处本就植物丰茂,二来也可以过滤水源。譬如网师园,源头的附近就有一座中国园林中最小的桥,譬如耦园闸门处有亭,皆掩住水源。从造景而言,也显得颇为神秘,有探究的好奇。



  再者,怎么流?流:聚、散、转、跌、绕


  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从西往东流。所以不少园子的水流走向也如此。然后需要有港湾、湾叉、码头、石矶、幽谷、山涧……让水动起来、回旋起来、缠绵起来,一句话,园林内“理水”模仿的是自然生态环境中所有水的形态,进行局部的呈现。另外自然江河湖泊中,源头之水不一定很浩瀚,会有很多河流汇入其中。所谓聚。有聚有时候也有散,有分支,这样的水才自然、多样。


  譬如拙政园,中部是主体,东南角有一个小水池,旁边种芭蕉可听雨,水体被山、桥、亭分为大小不同的7块。远香堂可以赏荷;和风四面亭拉长了视线;小飞虹增加了水面的空间层次感,再远是一个水阁小沧浪,与小沧浪遥遥相对的是见山楼,楼建于水上,可见倒影。


  叠山可以只谈山,但理水不能只谈水,因为水是无形的,必须和山和地势和建筑结合,有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意思,山是骨架,水是肌肉,山石建筑是静的,水是动的。所以山水造景的结合必须十分紧密,也合了阴阳相和的天地大道。


  最妙的山水结合的园子非网师园莫属,尤其是复制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殿春簃,山水相和仿佛交响乐一般,被历来的造园名家津津乐道。


  这些水的造景也就罢了,最想不通的一种水的样貌是——开阔浩淼,园林本就是微缩的真山水,还要讲烟波浩渺太强人所难了吧!


  理水既然是模仿还必须得硬着头皮上,制造这种效果的方式是——对比。自然山水中也有类似的对比,譬如很多人都去过雁荡山的大龙湫,大龙湫下有一潭,大家都觉得那个潭很大很深,而真去测量会发现一点都不大,是因为周边环境对比衬托的缘故,所以理水中大水面的做法便是用对比的方式。


  如网师园和艺圃,园子中的水池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感觉水面宽敞,房舍、亭阁都退到后面去了。而且园中水面的流转、岸线凹凸有致的港、汊、湾、坞,使水面有不尽之意。


  特别是艺圃,整个水榭架在水上,似乎水从屋下淌流而过,有辽阔通透之感。很难想象不过是到此为止。


  理水如理财,最后,流往哪里?百川入海。大家都晓得。这个海是仿佛九寨沟所称的海子——池。


  想想也是,你找到财源,挣了一桶金,然后,直接用掉……这个,也太败家了吧。


  对于理水也如此,好不容易引了一条水流,然后直接流进池子里,完全没有水行进的过程,没了港湾的回旋荡涤,没码头可以上船游览的出发点,没有山石的阻隔跌宕,少了山泉流石的潺潺之声,没有悬崖深谷巍峨深邃的对比,瀑布叠泉速降的酣畅淋漓,也太单调无趣了吧?



  所以从这点上理水居然跟理财很像!


  不同渠道的开源,保证水流(财富)源源不断,小溪聚江河,成规模;水的元素遍布园内各个角落做不同的造景,财富也是,分归各处,平衡使用;深井大池储备,干旱时不会枯竭,闸门控制水量,雨水太过丰沛时可以分流出去。


  钱财的使用也未尝不可,到了一定程度非常适合做慈善捐助,对于整个园林的水系(财富)运行大有裨益。


  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对呀,看水的动态多好呀,不过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所著的《说园》中却有:“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的说法,颇有“水静犹明”的自省意味。


  网师园就按这个说法有了一座“引静桥”。不过水静也容易有一个问题——死。


  除了要引活水入园,造成一些水道起伏的流动外,净水还有一个方法——生物净化。最常见的是种荷花,可以净化池水,还可以降低园内的温度,所以所谓“荷风”并非只是诗意的描述。池中荷叶田田,亭亭玉立,“堤弯宜柳”柳树婀娜妩媚,直线曲线相得益彰。


  除了植物净化,还有动物,有了足够的面积,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后水便不会死了。


  这个生态是一环扣一环的,所以你会发现园林中很多的元素都是这样一点点累积出来的,绝不仅仅是好看好玩,有很多实用性。譬如水中容易滋生藻类,于是养鱼,鱼吃水草。


 
标签: 苏州园林

本文标题: 浅谈苏州园林的理水艺术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32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