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庆和——古代冬天的室内陈设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11-11 10:04:59  来源:明清家具研习社
核心提示:假设我们穿越到了上古,会发现这里的人认识到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那一天,从这一天起黑夜逐渐变短,是一场新的轮回。于是便把冬至当做新旧交替的岁首,作为上古的新年。

  假设我们穿越到了上古,会发现这里的人认识到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那一天,从这一天起黑夜逐渐变短,是一场新的轮回。于是便把冬至当做新旧交替的岁首,作为上古的新年。


  这一天,帝王要礼敬天神人鬼,冬至节仪也被称为“国之大典”,在冬至这天南郊祭天,朝会群臣与各国使节,共贺佳节。北京的天坛就是明清帝王南郊祭天,亲迎冬至的神圣处所。


  假设我们穿越到了中古,会发现年节、寒食和冬至并称为“三大节”,冬至被视作“亚岁”,民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之说。就拿汉代来说,冬至的假期有五天之久。据《太平御览》记载:“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


  “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这是古人对冬至的说法。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值得庆贺。《后汉书》、《晋书》等史籍中都有“冬至贺冬”的记载。尤其到了唐宋时,这一习俗尤为盛行。


  《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故不贺。”又另外,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厅堂


  厅堂即客厅,堂屋,用于聚会、待客之用的宽敞房间。早在史前文明时代,北方人在修建房屋的时候就很注意保暖,半坡文明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一半挖在地下,这就是为了防风保暖。屋内地面还挖个坑,周边用泥土夯实,用来烧火取暖,称为“火塘”。


  秦汉时期又出现了火墙,最早是宫廷里用的,秦朝的咸阳宫遗址就有火墙。火墙的内部是中空的,从里面把墙烧热,这样屋子就暖和了。至今养心殿的冬暖阁还保留着地炕火道的取暖方式。


  养心殿冬暖阁东山墙外的排烟口


  当然也有专门抵御寒冬的家具——火盆。冬天的故宫各个宫经常会放置一个火盆,它可以算作最简单的取暖神器,但其有个弊端,除了烟灰大外,有时一个不小心还会将宫殿烧着。


  比如说嘉庆年间乾清宫着火,就是因为一太监贪图方便将火盆放在穿堂,没有将其埋灭,结果夜间这炭火复燃烧着将宫殿烧毁。所以常常制作一个火盆架,将火盆固定,亦使其离地离物,降低“走水”的风险。



  在明万历年间木刻版画插图《绣裤记》中,便画有一件宽大的六脚火盆架,三弯腿弓型券口,由于冬季寒冷,地上也铺了貂裘垫,人们围盆而坐,取暖赏雪,好不惬意。


  《红楼梦》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里写道:“大雪初霁,大观园里开诗社,贾宝玉和史湘云先烤起鹿肉大快朵颐,随后小姐少爷们赏雪联诗”、“只见老婆子们拿了铁炉、铁叉、铁丝来”。


  在寒冷的日子里,火盆是必不可少的,与之相配的火盆架亦是有高有矮,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人们围着火盆暖意用餐、叙话,冬日漫漫也就不再那么难熬。


黄花梨圆高火盆架


  火盆并不是某个房间内固定的设施,而是可以根据居住者需要而移动的,火盆有时会直接被放在小桌子上,而较高的火盆则要罩上竹笼防止衣物飘入炉火中被点燃。


  在《金瓶梅词话》崇祯本一幅插图中,描绘了这样的情景,餐后情人依偎,清月入扉,夜色中烘脚赏月,两情氤氲,麝煤熏香,月光照亮积雪,雪上月徘徊,火炉暖人心。这里的火盆便被放置在了非常低矮的火盆架上,做烘脚之用。


  除了火盆架外,人们围坐所用的椅子也不一般,明代李笠翁在《李渔随笔》中介绍过一款冷暖椅“器之坐者有三:曰椅,曰杌,曰凳。三者之制,以时论之,今胜于古,以地论之,北不如南;维扬之木器,姑苏之竹器,可谓甲于古今,冠乎天下矣,予何能赘一词哉,但有二法未备,予特创而补之,一曰暖椅,一曰凉杌。”


  其面下柜门内夏天可以放凉水或冰块,用于降温,冬月寒冷,门内可放炭盆,用于取暖。面上棂格用于透气。使用时须在面上放一薄片瓷板,使传热均匀。如遇着凉或偶感风寒,在此椅上坐上片刻,即可得到缓解。如遇热伤风或中暑等症,坐在此椅之上片刻,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冬日搭配火盆架使用,更是舒适无比。


四出头官帽冷暖椅


  内室


  内室就是现代的卧室,唐代元稹写“内外都无隔,帷屏不复张,夜眠兼客坐,同在火笼床”,用以形容当时所住的旅馆房间,他用抱怨的语调说,旅馆的客房内没有家居环境的那番讲究,起居就寝都在同一个空间内进行,甚至没有软装家具辅助进行区域划分,家具也很简单,只有一张嵌有火笼的大床,夜间睡觉在这张床上,白天闲坐也是在这张床上。


  而不同于此,《雍正十二美人图——烘炉观雪》中描绘了雍正皇帝的妃子在颐和园中的衣香鬓影,她坐在一张挂帘子的架子床上,头戴貂皮帽,身穿貂颏满襟的长裙,优雅脱俗,身旁有火盆取暖。


  冬日时节,窗外白雪红梅,室内呵气成霜,她们常着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既可保暖又衬春节的祥和气氛,木制家具上也搭貂裘椅袱、铺猩红条褥、挂洋毯门帘御寒。


  其中搭衣物的则是衣架,《韩熙载夜宴图》中卧室大床的侧面亦立着衣架,用以搭衣物,可见古人很早就懂得妙用这种灵活方便的家具,搭上衣服后,可以起到一定的分隔空间的妙用。


  古代的衣架与现在不大相同,由两根立柱支撑一根横杆,横杆两头微向上翘,雕成各种造型。


《韩熙载夜宴图》


  在一些北方地区的卧室里,则流行火炕。《宋文鉴》里记载,北方女真族“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而饮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古人于冬季悠闲无农事,除了祛除严寒外,喜爱聚会庆热闹,炕上的桌案就是最重要的家具之一。


  民间的炕上用具可谓五花八门,而过去文人们喜欢的,还是传统的明式形制,炕几(炕桌、炕案)、炕柜等等。


  在传世黄花梨炕上用具中,炕桌是数量最多的一种,无论是独坐还是对饮,它都必不可少。鼓腿彭牙或三弯腿,外加束腰、牙条及腿足上的雕饰,是炕桌留给人的基本印象,腿子在结体四角为桌、缩进则为案。


  除了炕桌之外,顺墙摆放的炕案也不少见,摊开卷轴观赏,或手持书本时凭靠,伏案阅读变了个方式而已,起床后叠好被子,也可以堆放在上面。



重华宫东梢间内景


  明式方桌演变成炕桌,书斋中的条案变成了炕案,而存放典籍文书的柜架,则浓缩成炕柜。相对炕桌、炕案而言,炕柜最为少见,半米来高的小柜并不能装下枕头、被褥,用它来放些贵重物品或者雅玩小件倒是挺合适的。炕桌、炕案和炕柜,构成了古代文人生活的另一片天地。


  书斋


  《草书千字文卷》中詹景凤描述到:“万历丁酉之十二月,天寒积雪,顾几上笔砚,乃不作冻,佳客在坐,乌薪在炉,松萝仙茗在壶”,被主人用于写字作画、阅读诗词、消遣时光,又可以邀请挚友吟诗作对、品茗赏画的室内空间叫做书斋,也叫文房,于如今称为书房,是文人极为看重的室内空间。


  杜文和的《书斋清供》中提到过,书斋清供即所谓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组合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成为“文玩”。


  每当古人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摆弄一下自己文房中的那些小物件,其中,为防止冬天墨水结冰,就有了暖砚的存在。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漠北军帐中起草战斗檄文时,砚台中的墨冻结了:“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李白也遇到过这种窘况,无奈地叹息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其实在唐代已经有了暖砚,可能是因为两位诗人当时没有条件使用这一“神器”,才发出如此感慨。



  古人发明暖砚,就是为了用砚温墨,防止笔墨冻结,以便挥毫流畅。最早记载暖砚的文字是唐人张说在《张燕公集》中的《暖砚铭》:“笔锋晓冻,墨池夜结,香炭潜燃,推寒致热。”


  白居易在《青毡帐二十韵》有诗云:“砚温融冻墨,瓶暖变春泉。”唐明皇有一方制作很精巧的暖砚,《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内库中有七宝砚炉一所,曲尽其巧。每至冬寒砚冻,置于炉上,砚冰自消,不劳置火。冬月帝常用之。”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承袭,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文房雅具。


  “冬”既是季节,也是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藏”指传统室内陈设的藏物、藏热、藏湿功能;“庆”指通过传统室内陈设达到节日祭祀的目的;“和”指祖辈团圆集聚一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化中发展出来记录农时所用的朴实岁历,劳动人民经过辛苦劳作的一整年,于冬季万物静藏,减少农事活动,进入休养整憩的阶段,因此岁令节气的活动转为处理和储藏食物。民间于冬至日始开始期盼日光的增多,庆贺一年的开始,所以用“冬藏庆和”来表示有冬藏暖物,亲友欢聚一起和睦庆节日,再是恰当不过了。


 

本文标题: 冬藏庆和——古代冬天的室内陈设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33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