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可与民宿、乡村旅居结合,不失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又一妙棋。交通顺畅了,莫说区域中心城镇,对于山东潍坊寿光乡村来讲,济南、北京、天津、青岛行程也不远,皆可纳入市场范围。城里人隔三差五下乡,携妻带子,呼朋唤友,换个环境,度度周末,三分菜畦,围炉煮茶,聊解乡愁。还可以亲子嬉戏、劳动教育、农业研学,等等。回程莫忘满载后备箱。
当庭院经济遇上休闲农业,不仅有利于乡村旅游,也许还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
01、庭院经济在山东由来已久
庭院经济在山东地区历史久远、浓重。据说,远古时代山东地区就确立了堂室、栏厩、宅院为结构的家庭居住模式。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是齐鲁人民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
庭院经济始于齐鲁立国,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国思想中都有发展庭院经济的主张,反映着鲜明的庭院创收的富民意识。
管子认为,“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具备,国之富也”,“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管仲治齐,大力提倡种植瓜瓠百果。吊瓜和葫芦,几千年来一直生长在庭院。
墨子从尊重私有财产出发,以劳动者外在的物质功利为价值取向。从“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到“入人栏厩,取人马牛”。墨子是第一个阐明齐鲁人庭院保护意识的思想家。
孟子把庭院经济纳入其“仁政”措施,向梁惠王构画了一个田宅、农桑、禽畜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经济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西汉司马迁讲,邹鲁“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与千户侯等”。
到了魏晋时期,士族琅邪人王戎,身为朝廷三公,其聚敛财富的方式,一不贪污受贿,二不盘剥吏民,而是以山东庭院经济的方式经营田园。亲执牙筹,昼夜忙碌,劳动致富。同为琅琊人的北齐颜之推家训:“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筑室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
不唯如此,农业文明民俗,桃李为弟子、槐树为三公、石榴为多子房,桃子、李子、杏子均以“子”命名。齐鲁宅院还有“折柳樊圃”、春生榆荚,三宫槐或守宫槐。其中既富含生命智慧,还有吉祥、祈年、康健多重含义。
02、《齐民要术》如何农文旅融合?
明代宋应星写出了《天工开物》,前几年在江西宜春做旅游规划项目,发现其家乡宜春温汤镇搞了一个立足于手工业非遗的“天工开物园”,尽管不太成功,但起码有工文旅融合的意识。《天工开物》正确的打开方式,也许把项目散落在温汤古镇到明月山景观道两边村落里更为妥当。这样的话,非遗项目既可以强化温汤-明月山的地域文化内涵,又可以丰富文旅融合产品体验,最关键的是借流和驻留,利于互补和联动。
由此再谈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贾氏,北魏青州人也,《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综合性农书,古代五大农书之首,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盖述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堪为庭院经济的总结和指导性著作。
《齐民要术》涉及饮食烹任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菜肴的烹任方法多达二十多种,有酱、腌、糟、醉、蒸、煮、煎、炸、炙、烩、熘等。特别是“炒”。其面点发酵法、曹操所献的“九酝酒法”、面食“水引”制法等早有记载。
还有精耕细作的园艺技术,林土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家禽的饲养管理、良种选育、外形鉴定,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微生物利用技术等。这些经验和技术,既有利于古代庭院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今人对庭院经济的体验。
03、潍坊的寿光蔬菜与“后备箱”
前人有《齐民要术》理论著作,今有京城“菜篮子”寿光蔬菜“。山东的庭院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不可谓不丰矣。
而今交通已变,不仅是山东本地城市人,即便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人开车或坐高铁过去,都很容易。据此而论,潍坊寿光就蔬菜来说,做北京的乡下“庭院”没什么不好。
从寿光到京津,从菜篮子到后备箱,再到预制菜和中央厨房,潍坊人可做的事情很多。假以时日,以《齐民要术》开篇,以民宿经济结尾,做好农文旅、商养学之融合,诸如:绿色蔬菜、有机养生、地理标志产品与非遗、农业研学、劳动教育,等等,山东的潍坊能否做京津济青等大中城市的“乡村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