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发布。《通知》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入能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非遗的地域性特征,可以说是人们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做出的选择,往往是地域性、民族性元素的集合,例如广西融水地区的苗族坡会,就融合了芦笙演奏、百鸟衣、斗马等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元素。
也因此,非遗可以被看作是地域文化最好的“代言人”,当我们选择去某地旅游时,可以从当地的非遗中了解地域文化、了解地方特色,也更容易满足“异文化”空间体验的需求。因此,当民宿与非遗相结合时,就会因为非遗所蕴含的丰富的日常生活和地域、民族元素,成为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抓手,使“文化+旅游”的模式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1、民宿文旅新空间的概念
民宿是以建筑为凭借,在空间中完成功能服务和情感传递的行业,民宿空间调性与体验丰度凝结起民宿与消费者之间丰满而温暖的情感关系,决定着消费者对民宿的依附与归属程度,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情绪关系:民宿空间功能的完善程度、安全程度、舒适程度、方便程度刺激消费者情绪走向,满意的产品产生满意的情绪,对民宿产品的认同形成消费者对民宿的空间依存。
第二、情趣关系:民宿空间美学品位、动态服务趣味决定着消费者对民宿由满意到喜爱,由认同到欣赏的消费感受升级。趣味主义是一种生活态度,将民宿功能空间转化为一种社交空间,形成情趣价值,由此界定和划分出不同的身份识别与消费社群,培养起消费者对民宿的空间依赖
第三、情感关系:犹如阿达姆·卡尤索所说的那样,民宿空间能量是指民宿“建筑的物理现场直接具有的情感效力”。这种力量基于自身生活理念所形成的产品生活方式样态,在民宿空间中营造出犹如小说、电影、电视中常常出现的舞台场景和浪漫氛围,让消费者身处其中得以忘却日常生活环境,进而投射自我,在寄情中得到心理慰藉与体验满足。空间是消费活动的场地,而舞台则以情感展示为主题,民宿能量所塑型的“空间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牢固的建立起消费者对民宿的空间依恋。
民宿文旅新空间便是适应消费迭代升级,基于情绪、情趣、情感关系建立而开展的一种“空间革命”,是民宿产品品质提升,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积极尝试。所谓民宿文旅新空间是指民宿以消费者美好体验获得感为目的,以民宿+-的方法,将某种文化元素引入民宿,通过创意开发,形成独特的体验式产品,展现某种生活方式内容,从而达到丰富和强化民宿情感价值,构建“舞台”般感染力的一种空间产品建设方法。
民宿文旅新空间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与文化产品,从而激发文化兴趣,实现文化体验,达成文化享受的重要平台,是构建空间依存、空间依赖、空间依恋的有效节点。非遗文化、演艺产品、工艺制作、中医康养、武术健身、烹饪技艺等项目十分契合民宿服务特性,是形成高体验感产品的上佳内容。
2、民宿非遗产品传承与开发的特点
非遗文化是人类几千年生活智慧与生产技能累计叠加而形成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产品的实用性功能衰减,导致其市场价值、艺术价值、生产价值的降低,逐渐远离开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非遗文化的保护工程包含两大阶段性重要工作,即传承与开发。
传承是为了留住历史,让人类世代可以见到过去,看到来路。开发则是赋予传统新的实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重新确立其位置,重塑传承下去的市场逻辑。与非遗学和博物馆视角更为重视非遗文化传承的“原真性”有所区别,民宿文旅新空间的非遗产品开发在非遗特色展现的基础上,更偏向于现时需求机制的建立。因此,与保护相比更强调开发,与传承相较更关注推广,宣传、普及、转化、推广,给非遗文化注入新的生存基因,打通非遗与现代消费之间的连接渠道,从而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是对民宿非遗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基本要求。从这一角度讲,民宿非遗文化传承与开发属于非遗文化保护系统工程中后一阶段的工作范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消费升级和需求衍化已成为新时代社会消费领域的显性问题,而在内容时代,民宿已经不完全是一种居住空间产品,更重要是的是和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并且随着民宿产品的丰富度、体验感、服务以及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换代,消费者也越来越看重入住后的体验感和软服务,恰好,非遗作为现阶段最流行的内容载体,可以同时满足民宿升级和消费者的需求。
在国潮盛行的年代,民宿遇上非遗,不仅承载了民族文化,更是将其所承载内容的独特性与体验感转化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一旦受到非遗的感染,不仅是民宿,当地生态与社会文化都会被带动起来,让消费者沉浸式地全方位感受非遗的魅力,体验当地独特的民宿文化,进而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3、“非遗”+民宿案例分析
(一)江西婺源县思口镇江西婺源县思口镇
江西婺源县思口镇江西婺源县思口镇作为婺源明清古宅的聚集地,就打造了一批以非遗文化体验为主的高端古宅民宿,目前已建成的有花满堂、西冲院、明训别院、将军府、正经堂、花田溪等19家,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清古宅的文化氛围,还能近距离体验千年古樟树榨油桩、老门套、老磨盘、竹编竹艺、水槽、石槽等民俗和非遗文化,这种民宿和非遗结合的恰到好处,增加了游客对于“在地文化”的感知,也引领了非遗文化线下的传播和发展。
婺源县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思口镇被称作“中国民宿之乡”,民宿所在的西源村,终年云雾缭绕,兰花飘香。村内谷深林密,溪流潺潺,千年红豆杉、合抱之红枫、古樟树群随处可见。石硖林峡谷、高池山、“九里南塘十三弯”和古驿道等,更是一方幽胜。
婺源民宿项目由1栋2层徽派风格的主体建筑+配套设施(厨房、半山餐厅等)+1个种植园(10亩水田)+一条约1公里长的石硖林峡谷组成。主建筑上下两层,由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被誉为“婺源县第一大队部”的西源村委会原村部大会场改造而成。徽派建筑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因为其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典雅堂皇。它满足了中国人对乡愁的所有想象,一直备受推崇,现在全国各地争相仿造。为了使房子“徽韵十足”,在改造的过程中,工匠们完整地保留了原来所有的青砖墙体和屋顶上的木头构件及旧瓦,新建了马头墙、仿古门头等“徽元素”,尤其是屋外屋内使用了大量的木雕,还点缀了部分石雕。
走出主建筑大门,正前方数米便是山泉水冲刷而成的小溪,生态种植园隔溪相望。大门左边是有些年代的木头长廊——怡心廊,长廊尽头是始建于民国年间的宝宝亭;右边两三百米,便到了西园小学,这座位于石硖林峡谷口的半山学校,曾被教育部领导称为“全国最美的乡村小学”。民宿周边一两公里之内,还有多处优质的自然景观和古迹非常值得徒步一游。例如新岭下的古驿道、坞头的古樟树群、锁口潭的晏公庙和石拱桥、宋家呈的古道和瀑布等,坞头和宋家呈的千年红豆杉也值得一看。
(二)新沂市马陵山景区宋庄非遗主题民宿
宋庄非遗主题民宿位于新沂市马陵山景区西北山麓,棋盘镇宋庄村,其南侧为山水大道,连通新沂市山、湖、古镇景区,交通位置优越;其东侧3000米处为享有东方土筑金字塔之称的花厅遗址,见证我国南北文化交流,历史底蕴深厚;其四周山水相间,谷壑纵横,自然风光秀美。宋庄是国内首家以非物质文化展示为主题的民宿。民宿注重建筑风貌和文化内核的一致性,在主体建设上,立足本地原生资源,集宋庄元素、新沂风情、苏北特色于一体,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内部装修上,紧扣文旅融合大潮,融入新沂剪纸、新沂蓑衣、东路柳琴等众多省级以上非遗元素,凸显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活性运用,使得民宿与民宅浑然一体、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
宋庄民宿的打造,旨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让外来游客近距离感受体验新沂非遗文化,提升民宿行业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种旅游与非遗文化结合的探索首先通过旅游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反过来,又通过非遗文化带动了旅游体验感的提升。
(三)洛阳市洛邑古城
非遗民宿踏入古城,穿过新潭,走过石桥,顺着石板路径直走去,在流水叠瀑处拾级而上,就到了云华里非遗艺术民宿。白墙黛瓦,水墨淡染,朱木栈道,绕庭蜿蜒。院落间,一方静水,一叶小舟,勾勒出“云在青天天在水,兰舟微波影楼阁”的诗画院景。
极具东方美的仿古青铜器鹤莲方壶,述说丝绸之路文化的唐三彩作品,融入洛阳建都朝代、知名地标、历史文化元素的三彩壁画,被誉为“指尖上国粹”的洛阳宫灯……漫步其中,一个转身就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遇,伴着美妙的中国风背景音乐,犹如步入一幅古香古韵的画卷。“院子里陈列的非遗展品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洛阳文化在客房里等待客人发现。”民宿依托洛邑古城景区建造,民宿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设24间客房,分别融入24个非遗主题,涵盖洛绣、唐三彩、皮雕、剪纸、木雕、唐白瓷等。大到三彩装饰壁画、大型木雕,小到餐桌上的碗碟、杯垫,都可能是一件精致的非遗大师作品。
邙山远眺、铜驼暮雨、西江月、如梦令……客房分别以洛阳八大景、八小景及词牌命名,就连门牌也是三彩瓷板画,非遗融入了民宿的每一处细节。民宿还贴心为入住的客人准备了汉服,着一袭汉服漫步于古城内,仿若一夕间穿越到了千年前。夜幕时分,不妨登上民宿三层的360度开放式观景台,临空远眺,观景听风,古城夜色尽收眼底。
用做文化的理念做民宿,一方面丰富了民宿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入住游客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也为非遗开辟了新的展示窗口,使非遗在时代潮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院外往来如云、热闹非凡,院内小苑闲庭、幽雅静谧。今年5月开业以来,这家闹中取静的民宿不仅令外地游客交口称赞,也成为许多洛阳人心中的“宝藏民宿”,越来越多客人来到这里,走近非遗,品读洛阳。
(四)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
2017年3月,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正式对外开放,凭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造后的田园风光,依托网红建筑“竹里”,竹艺村一跃成为成都人民朋友圈的网红“打卡”点,成为成都乡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典范。之后,竹艺村代表中国农村走进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抖音、快手上,关于道明竹艺村的视频风靡一时,流量达人和川西林盘建筑同时进入镜头,成为新晋“网红”;“竹艺村现象”席卷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前来学习。
这座建筑的名字来源于曾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陆游,在造访道明镇的白塔禅院时,写下了“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之句。设计师团队由此获得灵感,团队将当地的传统竹编工艺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融入其中,希望这种古老技艺能借此得到传承和复兴。由于设计师提前一个月在上海工厂预制了80%木结构构件,只用了52天,这座巧妙绝伦的建筑便得以呈现在世人眼前;诗中淡雅悠远的意境被完美呈现。
竹艺村是一个以竹编文化为主的林盘村落。道明镇历来就是产竹之乡,尤其盛产竹编,在村子的许多院落门前,都可以看到摆放着竹编制品售卖,有时也能看到正在编竹编的村民,竹子就是竹艺村的灵魂,竹艺村体现着最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也代表了人们向往的田园生活方式。竹艺村是由道明镇龙黄村9组、11组和13组三个村民小组形成的川西林盘院落。打造之初坚持“艺术点亮乡村、文化延续未来”的理念,主要突出非遗竹编文化、川西林盘文化以及休闲文化,将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精品民宿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跨界的融合发展,打造了具有“竹编韵、天府味、国际范”的新中式林盘。打造完善的竹艺村,依靠旅游发展,给当地原住民与新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竹艺村第一书记罗杨介绍,从2018年开村到现在,竹艺村每年人均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在26%左右。以竹里建筑和竹文化为依托,竹艺村衍生了住宿、旅游、文化手工体验等相关业态,众多新村民也纷纷受到招募加入竹艺村,为这座川西平坝村落增添丰富的体验感和文化魅力。“竹艺村”除了网红建筑“竹里”外,还集合了竹编博物馆、来去酒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等丰富的旅游业态。同时,“竹艺村”还将当地特色竹编文化深度融合在项目的打造中。随着人才和新兴业态的不断加入,竹艺村不断扩展,影响力逐渐蔓延至周边乡镇。其中,作为新村民创办的三径书院,做图书阅读,办放翁讲堂、公益课,通过书院这个平台,形成文化的交融,这种生活方式和社交场景的搭建作为去精英化的大众传播,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大自然中、在诗书里,满足内心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苗绣:绣出就业致富新生活”“洛南草编:小草编闯出大市场”……一个个案例,既彰显着非遗的独特魅力,也启示我们,非遗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完全可以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往往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让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正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保护好、传承好才能利用好。只有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利用好的关键在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到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再到建设非遗特色景区,特色民宿,坚持守正创新,促进合理利用,才能让传统技艺重焕光彩,进一步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