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街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不仅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商业活动活跃的空间,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场所。随着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陆续推出,旅游休闲街区已经成为新兴的旅游吸引物,节假日期间“人从众”的现象屡见不鲜。
具体来看,一个优秀的旅游休闲街区具有以下画像特征。
画像一:开发模式多元化
旅游休闲街区是城市旅游的重要节点和供给空间,城市旅游业的发达程度对于街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托不同城市发展脉络衍生出众多街区类型。可将旅游休闲街区的开发模式概括为以下六种。
(一)依托商圈建设的历史文化街区。
此类街区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街区以展示和售卖最具城市代表性的传统商品为主要特色,是传承城市传统商业文化的典范。此类街区内“老字号”店铺集聚,依托城市传统商业壮大的地方特色品牌汇聚一处,以老字号与传统商品制作工艺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和传承,在提供城市市场群体物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客群的休闲消费需求和精神文化消费。
(二)逐步“网红化”的历史街区。
这里的“网红化”意为随着新型消费品牌的不断涌入,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百年老街重新焕发商业活力,也为街区带来了年轻、时尚的消费者。历史与潮流的碰撞使其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消费经典。
(三)景区化设计的旅游休闲街区。
此类街区在开发或改造阶段均进行过景区化的规划设计,并在整体开发运营过程中以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为参考,全面提升街区休闲环境、服务品质和休闲娱乐水平,更加注重文化融合,对于游客具有极强的旅游吸引力。
(四)创意产业聚集的文化创意类街区。
这类街区与文化资源紧密相连,一般位于某种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街区,如天津市杨柳青古镇和江西省景德镇。它们大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形象,是集生产、交易、服务、休闲等为一体,且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的多功能街区。
(五)场景化复原的室内街区。
此类街区依托于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元素搭建室内场景,引领大众的怀旧浪潮,采取室内场景搭建的街区代表有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北京的和平菓局主题街区以及上海的“城市集市”,生动还原了大唐盛世以及20世纪70、80年代北京和上海的生活场景。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城市的快速发展,街区的发展模式将不断趋向多元化。
(六)以休闲空间营造为导向的传统生活街区。
该类街区大多都位于城市老城区内,街区的主要访客均以本地居民为主。例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八坊十三巷街区,内部仍旧保留着较为传统的肌理与风貌,使本地特色的居住文化与生活方式得到传承。街区既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居住空间,也留存了大量的文化和休闲价值,激发街区内生动力、增强社会参与、释放景区潜能,充分协调街区吸引力和老城开发之间的关系,适宜开发生活民俗与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
画像二:业态调控规范化
我国的街区经历了由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演化到商业步行街区,再到现在多元形态的旅游休闲街区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旅游休闲街区的发展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经济技术和消费需求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并根据环境不断进行调整,进而形成叠加效应共同促进街区的发展与繁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街区从最初的住宿和交通功能,逐渐衍生出经济交易功能,商业业态是经济功能最基础的表现。
伴随着商业的集聚与竞争,这些街区又向专业化街区和多元化街区演进,逐渐出现了集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旅游休闲街区。值得注意的是,街区在业态演化过程中始终存在业态布局不够合理,业态较为单一的弊病,旅游休闲街区在提炼主题发展元素和挖掘自身独特历史文化等方面力度不足,由外引进的新业态引发街区产品同质化问题,在业态种类上也以餐饮和商品零售业态为主,过度商业化导致业态陈旧、无特色商品泛滥等现象,无法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文旅消费及其他体验性业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街区业态消费项目和旅游产品品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标准》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休闲街区的业态布局以及应包含的业态种类,进一步规范了街区业态的开发和经营方向。城市旅游休闲街区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综合体,赋予街区在购物功能之外更多的休闲体验,在发展过程中将多元文化融入消费者的体验中。
如安徽省合肥市罍街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街区元素融合,将商业体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创造出文化、旅游、商业合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进一步加强文化与商业的兼容性,充分关注文化表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为旅游休闲街区赋能。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引导下,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各地深化文旅产业融合、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旅游互动体验、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
画像三:消费市场特色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城市经济转型升级,逐步由生产向消费转变,收入的持续提高刺激了大众的消费欲望,不断提高的文旅消费需求促使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以及体验式消费快速增长。旅游休闲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成单元,在拉动城市旅游消费中起重要作用,从众多街区的演化发展来看,在人口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旅游城市,街区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城市旅游的发展对街区的影响巨大。旅游休闲街区除了要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以外,还要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旅游休闲街区依托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融入新型消费功能实现更新与再生,开放式、传统与现代交融、商业与文化并蓄的街区发展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其旅游消费价值不断被挖掘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在面对客群快速迭代的消费需求时,主题化、特色化将会更加鲜明。
江苏南京夫子庙、浙江杭州清河坊、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等围绕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主题打造IP形象,充分利用历史文物建筑与非遗文化完善街区旅游品牌。又如,浙江省宁波市老外滩街区深入挖掘城市文化遗产和老外滩历史底蕴,并将其与现代科技、现代商业有机融合,探索“文化+商业+创意”等多形式跨界联动,构建起消费新场景。
旅游休闲街区是城市刺激消费的新端口,贯穿着城市的景区景点以及历史建筑等文化场景,而特色化开发则是旅游休闲街区发展建设的核心导向,更是展示和体验地方文化的载体。旅游休闲街区需要迎合动态变化的旅游消费市场,更要通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做好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加快业态转型升级,以承接快速更新的消费需求。
画像四:旅游体验沉浸化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者渴望通过互动体验获得愉悦感。旅游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体验经济属性,这也与当下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态势相契合,而体验经济与旅游休闲街区恰是相伴而生的。街区访客作为需求方,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大众消费模式,跳脱出传统消费的禁锢转而开始追求个性化与体验化的消费项目。旅游对象的分众化致使街区业态布局产生巨大变化。
旅游休闲街区作为供给方,需要根据城市发展脉络以及文化主题对街区景观设计、场景动线、文旅产品融合、核心吸引物、运营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并针对不同客群开发街区业态,提供最终体验并充满感情的力量,给旅游消费者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场景+消费”的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商业展示,沉浸式体验也成为文旅演艺、实景娱乐等行业的发展热点。为用户打造沉浸式体验感被越来越多的街区空间运营商所重视,通过在街区融合更多复合型、更具惊喜感的体验内容,如以生态艺术、主题街区、沉浸式体验或街巷情怀等多元场景,强化场所与消费者之间链接,在满足街区消费者对时尚、潮流、个性需求的同时形成自身独特的亮点和记忆点。
例如,福建省晋江市五店市传统文化旅游区通过开展美食市集、创意市集,配套乐队演出、非遗演出、光影秀等多种形式,挖掘街区沉浸式体验与夜游潜力。沉浸式旅游体验将引领旅游休闲街区的发展,形成以文化娱乐为引擎,以休闲商业为依托,以社区生活为配套,以旅游娱乐、休闲商业、文化创意、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功能的多元街区。
画像五:空间布局生活化
伴随城市化的推进,移动互联网和O2O平台的高度普及,快节奏的生活让原本的灵动生活逐渐消失,人们逐渐开始厌倦和摒弃机械重复的乏味生活,重新回归真实的生活和自然消费需求,而回归生活本质成为文旅行业的发展主导。而能够满足当代大众对本真性表达与感知的需求,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且能满足休闲、旅游、商业,以及居住的多元需求的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当下大众追寻的主流趋势。
街区作为一种开放式景区,具有综合性的功能,需要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换,通过旅游街区作为连接主客共享的心理纽带,因此,提高街区内部景观与业态的融合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街区的规划改造不仅要突出街区的文化和生活气息,引导空间转型,更要做好时代生活美学的跨界融合。通过深入挖掘文旅部首批5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空间布局特征后发现,所有街区在内涵和外延上均有共性。它们在改造重塑中不仅看重空间物理形式美和经济收益,引入专业的规划单位为场景营造赋能,平衡了旅游休闲街区的业态构成以形成新的消费集聚区,同时还关注当地人的真实需求,并且将居民的需求纳入政府决策,组织一系列主客共享的活动,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提升居民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秦巴老街以“秦巴风情·老街生活”为主题,把古街、古城、古码头等地带统一建设,做好从“街”到“区”的规划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剩余老旧民居进行改造,同时强化街区综合管理,建立起城市本地特质、居民生活与外来游客休闲之间的有效连接,实现市井文化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跨界、跨时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