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九大古村古居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9-14 10:14:35  来源:泰顺文旅
核心提示:木结构的建筑物,是我们中华建筑工艺的精髓,西方的建筑是把石头的工艺用到极致,而我们古代人已经把木结构工艺用到极致;全世界的木结构建筑都是中国流传出去的,其中浙闽一带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木结构的建筑物,是我们中华建筑工艺的精髓,西方的建筑是把石头的工艺用到极致,而我们古代人已经把木结构工艺用到极致;全世界的木结构建筑都是中国流传出去的,其中浙闽一带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泰顺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廊桥是泰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文化形式,它们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泰顺的古村落、古民居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古建筑遗风,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赏心悦目。随着塔头底省级历史文化村落项目保护开发,墟里·徐岙底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项目开发,交垟土楼项目开发,千年库村修缮项目等一批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项目的不断推进,那些在山城大地上绽放了几百上千年的古老建筑博物馆,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泰顺正不断探索极具自身特色的以合理开发促进更有效保护的古村落、古民居活化应用之路。


  泰顺山水之美,美在自然,美在环境气候。由于它内陆与海洋结合,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一年无霜280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春夏水热同步,秋冬光热互补,高山云雾、雨量充沛。优越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也是人们首选最佳的人居地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境内飞云江流域上游活动。泰顺《分疆录》记载“及唐未之乱,赋烦役重,民不堪命,深之入山愈多,则百落千村皆武陵之桃源也。尤其是南北宋以来,”生齿日繁、文物渐兴、人才辈出”。北方中原、越闽一带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为避战乱赋役,有的弃官归隐、携眷带亲,举家迁徒于此。他们因势就利,依山建居,傍水落户,零落散居,过着自耕自食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们不仅给蛮荒的泰顺带来了旺盛的人气,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方式和先进的文化理念。


  泰顺的古民居就是其中最具有说服力,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文化形式,它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这些古村落、古民居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古建筑遗风,既有北方大宅的非凡气派,又兼备中原屋墙包围而又不封闭,敞开而又严谨的建筑风格,既透着江南庭院楼台,回廊环顾、典雅精致的秀气,又拥有湘、皖、川、赣、闽一带夯土为墙的粗犷与扎实,还不失自己的创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泰顺古民居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赏心悦目。


  泰顺现有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古村落,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杰作,尽管各个时期、各个家庭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不同,其建筑的规模形式、材料丁艺也有所不同,但其布局注重整体统一,结构调整个性鲜明,环境讲究优美和谐的建筑风格还是基本一致。每一座古民居仿佛都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博物馆,走进它如同走进了一条充满浓郁文化色泽的艺术长廊。每当望着那一堵堵用鹅卵石砌成的四周围墙和它那精湛的砌石工艺,就像在欣赏一幅幅五颜六色、精工细做的稀世璧画,让人惊叹不己。再看那一个个悬挂在宽大门楣上的匾额字迹和立在两旁的一根根旗杆石、拴马墩,又仿佛看到了当年村落文风鼎盛,主人家业宏丰,地位显赫,个个笑颜如花的神采。这里的每一处古村落、古民居,都是先民智慧与灵光的独具创造,它不仅仅是古老文化与艺术的嫁接,同时还是一个久远生命的展示,是一部家史村志,从它们的身上人们看到了历史的兴衰和久远,看到了一个个家庭血脉的生息流淌。


  泰顺古民居就象一朵五彩纷呈而又充满文化色泽的奇葩,绽放在山城大地上,成为青山碧水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徐岙底村


  徐岙底古村位于筱村镇,是泰顺保存的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全村人姓吴,是典型的家族村落,四周树繁叶茂翠竹掩映,前临玉溪环流,后倚金山,左右奇峰对峙,似龙虎盘踞之势。徐岙底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村中环境清幽山泉潺潺,乃是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


  其实,徐岙一直以来就是吴姓的血缘村落,名为徐岙实在有点难以理解。原来,徐岙这村名与北宋抗击方腊英雄徐震有关。


  相传北宋宣和年间,睦州方腊动乱殃及东瓯,仙居徐震率义兵前往吹台山御敌,因众寡不敌,力战而死。传说徐震战死后,战友扶柩还乡,在经过筱村徐岙村口时显灵,天降甘霖,解了当地旱灾,乡民为了纪念他便称此地为“徐岙”,后又就地建宫祭祀,纪念先人。徐岙规模较大的古民居有四座,分别是门前厝、举人府、文元院和顶头厝。


  顶头厝为村落中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民居,也因其坐落位置最高,所以称为“顶头厝”。该屋也是泰顺现存最古老的民居之一,“顶头厝”门楼简朴,主屋已经严重倾斜,其门房左右两厢、门窗、隔墙多为仿宋式做法,造型别致风格突出。特别是那一个个凹凸不平洞孔累累的木质磉子格外引入注日,也显现出了它的年代久远。


  门前厝和举人府皆处于主道右面,依次顺卵石道一拐就到。门前厝属于一般的清中叶民居,与之相比,举人府则多了一种气派和一点文化味。举人府的门楼有点破败,但掩盖不了它的高大气派,“登科”的牌匾仍然高悬上方,从其规模和气势来看,仍旧透出昔日主人家业丰厚地位辉煌的处境。原来举人府的原主人吴永枫是清乾隆庚寅(1770年)的恩科武举人,院内天井四方宽阔,中间两米宽的青石甬道直通大厅,两旁鹅卵石铺地十分平整。


  文元院位于主道的尽头,其格局与举人府相近,不同的是天井稍小,是块石铺地。文元院的主人是吴存经,在吴永枫考取武举人的那年被录取为附贡生。吴存经成为准举人后也兴建豪宅,并在门楼檐下悬着一块红底黄字的“文元”匾,至今依然字迹清晰完好无损。文元院的左右两厢外表、门窗对称,花格一致,而右厢二楼楼口却有一间不同于其他居室,房间不大,顶上做有藻井,并留有图案字迹,至今仍有部分隐约可见,据说是当年吴存经读书用功的地方。


  因为有了“文元院”和“举人府”,这样这个小小的村落便“文武双全”了。而且这两座古宅上百根合抱大小的柱子,皆为栎木制作。栎木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树种,生长在高山日照充足的山脊上,因生长期缓慢而纹理细密,树型以弯曲为多,取材较难。


  曾氏土楼


  泰顺罗阳镇交洋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曾氏土楼,这是典型的客家方形土楼,在浙江省不多见,隐藏于山清水秀的泰顺,静静地等待人们的发现……沿新58省道约两个半小时车程,抵达泰顺新城与老城的交叉路口,沿老路方向行驶十分钟左右,就可以看见一间农家乐餐馆——“交洋土楼农家乐”。“土楼农家乐”的背后便是青山,沿着路往里走,两旁开始慢慢出现一面面带着历史沧桑感的土墙,越往里走便越多。交洋的泥土很柔韧,黄色中略带着一点白皙,夯成的土墙非常好看。转过一个路口,一片绿油油的田地中间,突然出现了一座方方正正的土楼,背后则是相同土木结构的古村落。土楼只有一扇大门能进出,左右方和后方挖有护城河,既有隔离作用,河水又可为防火所备用。围墙高大,下层用块石砌成,上部用泥土夯墙,厚约43厘米。听说,原来大门两侧各悬有大刀,不停摆动,入侵者擅自入内,将被大刀砍死。可惜,现只存留悬刀的刀架了。“嘎吱”一声推开厚重的木门,阳光斜斜地从屋顶射入天井,光影斑驳,宛若翻开历史的扉页,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世居福建同安的曾氏,迁居罗阳交洋后,因群盗流窜为害,迫使居住在偏僻山区的山民聚族而居,集体防御。清嘉庆年间,曾氏利用传统方式建造了有防御功能的土楼,占地约625平方米,村里人又叫“仓楼”。平时充当堆放谷物和农具的仓库,一旦有入侵者,他们就集中人土楼藏身。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土楼,当时可是整个村的藏身救命之所。因此,泰顺土楼的建筑风格也深受闽西永定土楼的影响,在浙南一带是绝无仅有的。然而,作为和廊桥、胡氏大院一起入选省文保单位的交洋土楼,却几乎“藏在深闺”无人知晓。


  这座曾承载着兴盛家族的建筑,木构,共两层,两个坡顶,平面呈“口”字形布置,中间设有天井,井内充满了天然的地下水,只因长期无人打理,井边已经长满了青苔。除底层装修有些许改变外,其余基本保持着原先的风貌。居室环围墙而建,四角均有木梯通往二楼。二层每间用壁板隔断,向天井一侧周围用栏杆,向外一侧则辟有窗洞及嘹望孔等。据悉,曾氏后人将土楼作为曾氏祖先遗留下来的财产,曾经出资进行基础的维护,以至于土楼虽历经百年风雨,仍能屹立。


  随着人口增多,土楼无法容纳更多的村民,曾氏族人于是开始在周边扩建水城厝。水城厝同样为土木结构,原有建筑三十多间,在外围建有高墙,大门一关,里外隔绝,同样体现了曾氏家族的集体防御思想。交垟土楼开发项目将于2019年10月份试营业,又将成为泰顺的又一热门景点。


胡昌新/摄


  塔头底古村落


  塔头底位于雅阳镇东面,离镇中心不到一公里地,为季姓的聚居地。塔头底季氏始祖原居今景宁县梅岐乡,于明朝正德年间迁至今雅中,清康年间其重孙移居此地。季氏迁居塔头底后,依靠适宜的生存环境,子裔迅速繁衍,与此同时,季氏广修宅第,于清中叶时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村落。


  古村落坐东朝西,背为丘陵缓坡,坡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村落前面本来是一大片水域,远处为高低起伏的丘陵山湾。村落的规划非常符合古代阳宅“风水术”中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村落前面本来是一大片水田,近些年田地荒芜了,就堵住水口,形成了一个大鱼塘,一则养鱼抓收入,二则田野变成风水学上所谓的“明堂”,对将来子孙的发达会更为有利。


  从村口进入,四座古民居一字型同一水地排山脚,从南到北依次是旗杆底厝、中央厝、古厝和尾座厝。四座老房子的门楼各异,但其格局基本相同,都是二层四合院式,正房为匕开间或九开间,左右厢房为四开间或六开间。因为开间大,所以天井显得特别宽敞和大气。四座建于清代不同时期的房子的廊基本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假如打开各座房子的檐廊边门,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从最南边的旗杆底厝可看到百米开外尾座厝的楼梯,四座房子的檐廊连为一体,有如一个幽深的洞穴。


  塔头底最古老的房子是下厝,位于四座老房子的前方,地势稍低。这座名为下厝的老房子其实是季氏在塔头底建造的第一座住宅,与其他四座老房子不同的是,此座民居门楼并不正对正房,而是设在左厢房尽头,是典型的“歪门正厅”法式。进入木构门楼后,一条块石铺设的大路拐向天井,通往正房。下厝建于清康熙年间,但明显具有明代民居的建筑风格。由于年代久远,正房明显往左倾斜,木质磉子依旧比较硬朗。下厝的屋架格局较之于另外四座,显得较矮小,梁柱之间的缺少雕刻,显得朴实无华。下厝厅堂上方悬挂着三枚牌匾,分别为“玉质金章”、“志厚义章”和“维国重琛”,题字人皆为当时的高官名流,几百年来承载着季氏的家族荣誉与价值取向。


  而今,这里已被开发成为了高端温泉民宿,成为了泰顺又一热门景点。


  胡氏大院


  泰顺著名的古民居胡氏大院坐落在仕阳镇雪溪桥西村,当地亦称石门楼。是泰顺单座最漂亮的古民居。


  据《胡氏家谱》记载,明朝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胡氏始祖胡道严从庆元迁居于此,传至胡东伟一代时,家业日盛,于是开始大规模的建造住屋。胡东伟从道光十二年(1832)起至同治甲戌年(1874),历时40余年,才建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胡氏大院。


  胡氏大院系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做工精致,具有很高的文物综合价值。整体坐西朝东,主体建筑由前堂、下堂和上堂构成,上堂为三合院式,前面以甬道上方的青石门楼为界,下堂由南北屋及前堂组成,上堂比下堂高出一米有余。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将大院分成两半。大院共有三个出入口,一是临溪的正门,其余两个为边侧旁门。


  胡氏大院周围环境优美,前面是一片开阔的田野,雪溪睡旖旎环绕而过;隔溪是一座笔架山的最高峰,与大门正对;背后群山绵延起伏层峦叠嶂,一棵千年古松挺立在离屋不远的后山上,无形之中给大院增添了一道风景。


  进入正门,入目是一个长方形的内院,左行即为大院的第二座门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胡氏族人称前堂。前堂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木构中的柱头镜、月梁、牛头和斗拱等构件均有精细的雕刻。


  穿过前堂就到了同属一个平面的下堂。下堂的空间面积很大,被中间一条近二十米长的甬道分为东、西两半。甬道地面用块石铺成,两边是隔离墙,甬道长近20米,宽有4米,是对外人显示其气派的中心部位,也可以说是整座大院风景最美的一处。甬道地面用规整的鹅卵石铺砌,两边是南北屋的隔墙,靠近前堂的东半头是一般的实砌花墙,靠近上堂的西半头则是具有福建建筑风格的高大观音墙。最前一段的隔墙约有两米多高,两边中间都有一个侧面,院内种有茶花桃树一类的花木,每当花开季节,清香四溢赏心悦目,而每当逢年过节,大红灯笼高挂,庭院幽深回环,美不胜收。


  比下堂高出一米多,以甬道西端青石台阶上方的门楼为界。上堂门楼的主体框架用条石构建,顶部是一个漂亮的门帽,门帽下方的东西两面各有一匾,上书“日拥祥云”、“山辉川媚”,其意境恰恰是周边环境的真实写照。上堂庭院以块石铺地,略微粗糙。正房七开间,左右厢房四开间,其形制与泰顺一般古民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大院的正门前面的建筑是胡氏小宗祠,是大院胡氏的分支所建。小宗祠坐南朝北,两进两各院落,单层结构。前堂的高大太师壁将后堂视线隔离,只能从两侧步入后堂的柱廊然后到达后堂的享堂。六十年代,小宗祠被当作小学校的校舍,如今你还很容易就能在太师壁上看到烙上时代特征的学习口号。如今小学校早就搬离了小宗祠,恢复了传统的祭祀和娱乐功能,后堂宽阔的享堂也成了村民闲来博彩和观看木偶戏的场所。


  小宗祠和大院之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麻石巷道,一眼看不到尽头,地面路心是被岁月抚摸光溜溜的卵石,左右两侧是高达的鹅卵石高墙,行路其中,仿佛闻到了戴望舒《雨巷》中淡淡忧愁。


  千年库村


  唐的大气,宋的优雅,滋养于无言的石头缝隙间,默默千年。耕读之风,代代相传,在蓝天白云下回荡苍山碧水间盘旋。这是温州罕有并保存完好的一个“唐宋遗风”历史文化古村落,有文字记载历史1200多年,它的名字叫库村,位于泰顺南浦溪镇,又因为街巷、山墙等皆用鹅卵石砌造,被人们亲切的称为“石头村”。2018年,南浦溪镇启动库村古村落修缮工程。


  圆洲古村


  圆洲古村位于司前镇潭边村溪对面的山脚,距离镇所在地只有2公里的路程。据说,在明朝末年的一天,一位绅士模样的外省人携带随从来到今司前潭边村,站在紫花潭边西望,只见对岸高山耸天,山脚茂林修竹,前方滩野莽莽,溪水回环,恰为一圆形之州,顿有所觉,于是涉溪过潭,隐居于此。这地方后来的地名就叫圆州,这位绅士模样的人就是最早定居圆州的黄氏始祖黄博十。到了乾隆年间,家住罗阳的吴岳也看中圆州,迁居于此,成为圆州吴氏始祖。从此,黄、吴两姓在这虎狼出没之地相依相存,共同将圆州开发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家园。


  圆州古村环境优美,经过紫花潭上方摇摇荡荡的蔑索桥,远远的就看见蛰伏于山脚的四座大屋:洋头厝、老厝、第三份、外厝,四座大屋前前后后参差排列,交通其间的是一些幽静的鹅卵石小道。大屋的山墙也由就地取材的鹅卵石建造,上面爬满了青青的墙络,其形其色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好像本来就是山水的一个部分。


  圆州古村的四座大屋在总体建筑风格上也非常接近,均为三合院二重门楼式,每座厝一进为砖、石、木结构的牌楼式门楼,彩绘处处可见且用色较多,有的门楣上图案刻工精细十分讲究。二进门楼多为圆形,与一进门相隔,宽者不足五米,窄者三米左右,圆门与正房厅堂处于同一中轴线上。一进门和圆门方位错开,有意不同,与圆形门楼相接的院墙成了一道自然的照壁,起到遮挡外来视线的作用。


  进入圆门,便是石砌的天井大院,天井大院的左右各有一面花墙,将大院的一部分隔为两侧厢房的小院,这样正房左右四周便一目了然,这种形制也与门楼外的一致,是泰顺古民居的一大特色。洋头厝和第三份的天井大院均用大鹅卵石铺地,显得很粗犷,而老厝采用细小圆溜的小鹅卵石铺地,组拼成的图案花纹精美无比,是圆周古村的一大特色之一。据说当年房屋主人在建每座房子时,对门楼、挑角、花窗还有斗拱、雀替的雕刻和天井图案的组拼等所耗的时间将近占去了总工时的一半,可见其精细程度非同一般。


  包氏宗祠


  泗溪玉岩包氏宗祠位于泗溪镇五岩村,包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一百多年后,家族规模不断扩大,原先狭小的祠堂已不能满足现有的需要,又于清道光丁未年(1847)重建,至咸丰丁己(1857)才全面告竣,前后历时整十年,才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宏大规模。


  包氏大宗祠主体部分有2000多平方米,由外台门、半月池、正门、享堂、寝殿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50多米外的牌楼。其中,牌楼系三间木建筑,通面阔7.24米,进深二间,通进深2.7米,重檐悬山顶,清水脊。正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两次间外金柱上架有一条长8.30米、厚约O.5米的大额梁,梁下雕有凤戏牡丹,中刻八卦,并沿边缘逆时针方向刻有”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重修”12字。宗祠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规模宏敞,建造考究。


  祠堂坐北朝南,但50多米外的牌楼却是坐东朝西。进入牌楼后,拾级而上,就到了通往祠堂台门的双心路。关于双心路,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包氏先祖有两个儿子,都是知书达理之人,二人极讲孝道,而且相敬如宾。在祭祖拜宗之日,兄弟两人互相谦让先行,谦让的结果总是并排而行。包氏后人为了彰显祖先的谦让的美德,就在从牌楼通往祠堂的林荫路上用鹅卵石铺上有两个路心的大道。



  张十一故居


  张十一故居坐落在泗溪镇前坪村,背靠青山面前开阔环境清幽,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三进双天井大宅,时至今日,张氏大院保存得依然比较完好。


  张十一是前坪张氏的第六世孙。始祖张应贞原籍福建柘荣,于康熙元年(1662)迁居泗溪前坪村,当时生活十分艰难。到了三世祖张肇士辈时,家族开始发达,并于乾隆八年选现址建造新屋并初具规模。后经两代人费时一百三十余年续建扩建,于嘉庆三年(1798)全面竣工。整体院落10座楼房,44间,360根柱,天井5个,鱼池、花圃、仓库、酒坊、马厩一应俱全,可谓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


  张十一故居气势恢宏,结构轴对称,呈“日”字形,三进五厅,近600()平方米,显得四平八稳而雍容大度。大院两旁形似蜈蚣一般的高高风火墙包栋盖檐,墙角高翘,酷似古代衙门一般壮观气派。跨过大门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楣上的便是由当年的泰顺第一才子董正扬所赠的大匾额,上书:“鸾停鹄峙”四字(比喻子孙贤俊)。


  进门后,便来到一片空旷的方形大天井,地面以古代方砖砌成,显得古朴而端庄。天井的两侧是隔院墙,中间位置各设一个简易的小门楼,通往两边的横楼,右边的横楼是“苏州楼”,可惜几年前毁于大火,如今只是一片萋萋芳草。左边的横楼就是张十一真正的故居。


  回到大天井,继续往里走,便到了第二重门楼。该门楼是主房与次房的分界线,因此门楼上方的装饰比较讲究,题额一一“星聚奎文”。门楼的两侧是两面巨大的蜈蚣砖墙,将外面的天井及左右横楼相隔。门背后绘有松、竹、梅、兰、莲、菊,且用色浓厚鲜艳。


  门楼里边是一个小天井,正前方是九榴正房,两侧是厢房。正房厅堂上方一匾额为“熙朝人瑞”,显出主人曾经拥有的显赫地位。走廊的横梁特别高,拱板精细,据说是为了当年让官家的轿子从容经过而特意设计的,特别用了五个木匠耗时一年而成,做工精细妙不可言,为别处所没有。


  过正房厅堂,到了后院,是供水及洗漱的中心区,左边是黝黑石块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而冰凉。这样的水井大院共有5个,按序分给各房子孙饮用。


  张十一聪明绝顶,幽默快乐,人称“泰顺阿凡提”。有关他的传说在浙闽边广为传播,而张十一故居中轴对称,前后左右四平八稳,有明显的北方大合院的建筑风格,又具有豪门府邸之气派,是当地一道富有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


  百福岩古民居


  百福岩山环水绕,民居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整体环境甚是优美。从民居的建筑环境来分,可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沿后山脚建造,坐落在溪谷地上,如周氏宗祠、长尾厝、石门楼、旗杆底等,呈一字形横向排列。另一部分则沿山凹顺山势建造,呈纵向一字形排列,如中央厝、顶头厝等。


  沿溪谷地兴建的民居,后为青山,前为田亩溪流。沿山势兴建的民居自然环境更是美不胜收,沿卵石铺墁的林中小道上行,路旁有山泉潺潺,林中有鸟雀啁啾,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标签: 泰顺 古村

本文标题: 泰顺九大古村古居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53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