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不仅为乡村旅游提供特色资源,还有助于文化振兴的实现。而乡村旅游的开展不仅利于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还能带动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也强调了要推动文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创意设计水平,合理开发农耕文化和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发展富有文化创意含量的农耕体验、田园观光、阳台农艺等特色农业。
农耕文化不只与耕作有关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保留着农耕文明的基因,其内涵很丰富,可细化为三类,即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文化,精耕细作、资源持续利用的农业技术文化,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乡村治理文化。是基于长期农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医药文化等密切相关的不断发展的文化体系。
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之魂
我国以农立国,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续千年的传统之根在“农”,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础,也成为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同时乡村旅游也是农耕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结合时代诉求,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从5个方面提炼了农耕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方法途径,以完善乡村文化体系,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1)农趣体验:深化沉浸式参与
农耕文化本身是基于长期农业生产活动形成的文化体系,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农事互动体验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传播和传承。近几年在乡村旅游目的地中也出现了不少农耕文化体验景区、田园康养基地、实践研学基地等旅游产品,不再是简单的水稻插秧、小麦收割的耕作体验,而是围绕田园康养、田园疗愈,打造的住宿、餐饮、观光、娱乐、耕作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体验农场或综合体,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元宇宙赋能的沉浸式体验项目。
同时,农耕文化的传承也已成为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院校将农耕文化纳入教育课程体系,2022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还联合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全国少工委办公室逐级开展了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推荐,并于11月首次发布了60个第一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
因此,在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中,要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度结合教育课程体系,系统的挖掘农耕文化,开发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接地气”的农耕文化教育项目,并将农事活动与休闲旅游、康养度假相结合,让游客参与到丰富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来,通过原乡、原俗的农耕体验传承农耕文明。
(2)场馆展现:搭建农耕传承窗口
在农耕文化的资料收集、留存、研究和展示方面,农耕文化博物馆、农耕非遗展厅、农耕文化大观园等场馆是很好的传承载体和窗口,有些省份也在积极构建区乡村三级农耕文化展示平台。传统场馆一般基于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资料,通过图文结合、实物展示还原真实情境,展现传统或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等农耕文化特征和风貌。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农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耕文化场馆的设计要从现代角度去考虑,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传统农耕场景和生活方式,把各种古代物件,通过多媒体手段,让人们亲身感受发展历史及科技发展力量。
同时,现代农业科技也在不断发展,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甚至是革命性的,因此,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些关键技术也是需要在农耕文化场馆中展现出来的,如农业机械化设备、水循环利用技术、高智能无人驾驶技术、先进农业管理模式等,充分展示出现代农业理念下生产与生活交融的状态。
(3)文创创新:培育乡土创意品牌
在如今乡村振兴时代背景、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农耕文化不再是“土里土气”,而是与时俱进的愈来愈流行。2019年,通过短视频传递中式田园生活、展示农耕文明成果的“网红李子柒”,从国外火到了国内,也印证了农耕文化独特魅力的时代召唤。我认为,农耕文化除了展示、体验外,还应对其进行文化生产、创意传播,让农耕文化“活”起来。
体验经济下,游客除了实物功能的满足,更注重情感体验的连接,而农耕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传播农耕文明价值和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几年也出现了很多爆品,其赋含的地理、品牌、风俗等文化元素,也大大提升了农业品牌的溢价。
农耕创意产品的开发及文创品牌的培育,要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和发展理念,以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为依托,拓展和整合科技、文化、社会、人才等各项资源。还应注重用文化元素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引进文创、设计、策划人才,通过创意投入,培育有特色、有亮点、有文化、有传承的农耕文创品牌和乡村文创品牌,使产品更具市场吸引力和新市场空间,也能辐射带动创意农业、创意节庆、创意食品等相关产业及手工艺店等特色经营的整体提升。
(4)节庆为媒:深耕农文旅融合
以农为本、以节为媒,自201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以来,历经五年国家层面的举办及地方的积极响应,此丰收节已成为弘扬农耕文化、推进乡村振兴、期盼国泰年丰的暖心符号和重要载体,已成为传统乡村文化集中展示和体现的舞台,大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助力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
各地的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节、农业嘉年华,要兼顾产业推进和文化推广,深化农文旅融合。一方面坚持创新、开放理念,立足当地产业和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加强区域协作,形成带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一方面要深度展现文化传承、非遗展演、民俗民风,通过技能比演、民俗文化展览、现代农业文化体验、乡村旅游观光、美食品鉴、农产品电商直播等活动,形成多元交流,促进三产融合,联结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生产与消费,活跃乡村消费市场。
当然,节庆活动的组织,要注重媒体宣传的权威性和广泛性,提前策划好专题片和相关主题采访内容。
(5)人才培养:释放创新引导活力
人才兴则事业兴,不管是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或基地,还是博物馆的运营、文创产品的开发、节庆的策划,都需要强有力人才队伍的创新引领。
绿维文旅认为,一方面筑巢引凤,以乡情为纽带,引入返乡创客或创业人才,下沉一批懂农业、懂文化旅游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加大乡土人才的培育力度,通过集中培训、专题培训、观摩学习等方式,提升农民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主体意识,增强认同感、参与感,放大引领和带动效应。当然,最重要的是遵循农耕思维,用好用活人才,积极搭建耕读讲堂、教育实践基地、文创平台等传承和推广平台,鼓励技能人才在技艺传承及产业发展方面的实际带动作用,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释放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