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经济与文化的崛起,是中国文化根柢文化复苏的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为,在深层次上,显示了中国一代青年中产阶层和创意阶层的文化觉醒和自信。
记得有位英国爵士说过,一个小型实体店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这是针对虚拟网络经济大潮袭来的一种说法,也可以认为是对民宿经济的一种价值肯定,任何社会,中产阶级的数量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
有人说,民宿是不能靠情怀来玩的,情怀带来不了经济效益!而我认为,如果真的把情怀玩到极致了,效益和声誉会双双向你走来。英语中的一个谚语说:当你忘掉黄金的时候,黄金才会到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民宿不仅仅是一种民族文化之根的符号表达,也是个人解放的一种文化隐喻。它是新的文明之种,在广袤的田野上生根,开花、结果;它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和文化之魂,在青山绿水间结晶、发光、闪烁。
君不见,新一代白领、金领、创意阶层和在外打工的“村里人”,甚至还有外国人,带着理想和情怀,带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怀揣资金和知识,来到乡村田野,来到大山深处,来到山边湖畔,创建表现自我个性的民宿、客栈、农家乐、“洋家乐”,让全球化的新风吹绿了大江南北。
君不见,山乡小村池塘边的民宿里,竟然有咖啡吧、书吧、沙龙、讲座,甚至还能举办国际会议……;有纽约人、巴黎人、伦敦人、北京人、上海人、南京人……这里有全球化的城市生活,更有“全球化的乡村生活”,世界文化多元重生在这里聚合又融合。
乔治?里茨尔说:“全球本地化的另一个同义词就是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这个术语一般指的混种的人,但它已被延伸到‘语言的克里奥耳化’这一概念……克里奥尔化与混合化经常可以相互交换使用。”
下面的例子或许可以用来说明这两个概念(以及全球本地化的概念):坐在莫干山一间民宿的咖啡馆里(现在,咖啡馆在那里已经是非常普遍了),伴随美国“海滩男孩”乐队的演唱《但愿她们都是加利福尼亚姑娘》,喝着一位阿尔及利亚的侍者送上来的意大利浓咖啡。
这不是故事,是事实。
民宿承载着一种文化,被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民宿已经成为时代的文化符号。正因为民宿不是标准化产品,所以,它拥有无限的魅力。
民宿是一种家文化延伸,一个有文化内涵的民宿,一定是一个可以让游客获得意外幸福感的地方;民宿是一种创意作品,体现着投资者的一种文化和意境追求,浸透着一种梦想和希冀,是一种可以独处、可以小确幸的地方。
民宿是旅者和游者个性追求的目的地,是一种文化品质生活和新的社交方式的展示空间,在这里,你既是在空间里消费,又是在这里消费空间,并成为空间与时间的主人。
鲍德里亚说:消费的真相在于它并非一种享受功能,而是一种生产功能。民宿的消费,往往是思想者的思想结点。
民宿是一种流行时尚,它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体现了80后、90后和00后的新消费主张,是一个时代的消费观念和旅行方式根本变革的引领者。
民宿是“地点精神”与地方记忆的载体,是一种系列生活场景和序列。
民宿是诗和远方,无论是旭日东升还是夕阳西下,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阴雨绵绵,也无论是繁星列银汉,还是家乡月儿圆,你都可以躲进民宿成一统,或冥思或读书……
民宿是一个老地方,让人禁不住拾起忘却的纪念,想起孩提时代的梦幻和旧影,亲人的声音与背影……在这里,个体文化可以实现“空间转向”,时间可以“折叠”,新旧可以忘怀。
民宿是大众消费时代的狂欢,民宿的本质是民本精神!
今天,我不在风景区,也不在家,我在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