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座文化名人故居门票册
四合院是北京最典型的住宅形式,分布在城内的大大小小的胡同之中。每座四合院由大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厢房、后罩房等不同房屋组成围合的院落空间,并且根据主人的身份和住宅的规模演变出各种繁简不同的格局。
元明清三代以来,四合院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空间,每个四合院都演绎着或曲折或平淡的人生传奇,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孕育出各自千差万别的精神气质。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次年改北京为北平,古都逐渐不复往日的繁华,很多四合院也沦于残破。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京又沦陷于日寇的魔掌达八年之久。但民国时期的北京始终是北方的文化中心,许多文化名人长期驻京教书、写作、研究,甚至形成了特殊的“京派”文化圈。
这些文化名人来自全国各地,但在北京大多拥有自己的长期住所。直至1949年以后,仍然有很多文化名人住在独立的四合院中。这些四合院大多属于中小规模的宅子,一般都是清朝流传下来的旧宅,经过或多或少的改建,论气派远远不及清代的府邸名宅,但由于与文化名人的密切联系而常常见载于近现代的各种文献,其建筑空间也往往浸润了主人的文化修养而具有特殊的文化气息,并成为后人景仰的纪念地。
北京现存的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不下几十座之多,但大多数都不对外开放,难窥究竟。能够去实地参观的,主要是已经被辟为博物馆或纪念馆的五处旧宅,即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博物馆,文学家、政治活动家、学者郭沫若纪念馆,文学家茅盾故居,小说家、戏剧家老舍纪念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纪念馆。
2009年我调研北京四合院,多次去过这五处宅院考察、拍照。当时还需要买门票,倒也不贵,几块钱一张。管理部门还推出了一种联票小册子,有点像邮票中的小本票,一册30元,包含全部五种门票,上面印有主人生平简介和故居概况,还分别设计了五种戳记,盖在相应的内页。我觉得是很好的纪念品,有资料价值,便留存了一份。现在这些地方都已经免费开放,不设门票了。
鲁迅博物馆
鲁迅先生于1919年在西城八道湾买了一所宽大的四合院,与母亲和弟弟周作人、周建人一大家子同住。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被迫搬出了这所宅子,一度在砖塔胡同租屋居住,后于1924年向友人借贷,在宫门口三条胡同买下了第二所住宅,还亲自画出设计草图,对全院进行改造翻修。
鲁迅故居正房与丁香树
这座四合院比八道湾的宅子要小得多,鲁迅在此生活了两年之久,撰写《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大量作品,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鲁迅离开北京后,母亲和朱安夫人仍一直住在这里,直至逝世。
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先生在北京曾有不同住所,其晚年故居位于西城前海西街18号,1963年-1978年在此居住。
郭沫若故居垂花门
此宅占地广阔,达7200平方米,但建筑数量不多,拥有很大的前庭院,由民国时期著名的中药世家乐氏达仁堂建于20世纪20年代。1949年后曾用作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驻地,后一度成为宋庆龄住所。1963年11月郭沫若全家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居至此。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位于东城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1974年-1981年茅盾先生在京的住所。
茅盾故居影壁
此宅是一个两进的四合院,格局紧凑。前院留存一株古树,中央设有藤架,上面还搭了一个秋千,是当年茅盾特意为小孙女创制的游戏设施。
老舍纪念馆
老舍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自幼家境贫寒,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的一所大杂院中,前半生又在各地漂泊,在北京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宅院,直至解放后才自己出资购买了东城丰富胡同一所四合院作为住所,1950-1966年在此居住。
老舍故居东厢房与柿子树
这个院落比较整齐,保存着一个大铜缸,正房前还移植了两株柿子树,果实为橘红色,深受老舍喜爱,因此将此院命名为“丹柿小院”,并将画室称为“双柿斋”。
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先生出生于北京,在北京先后拥有两处故居。第一座故居位于位于东城无量大人胡同(后改红星胡同),规模很大。抗战时期梅先生避居香港,因为经济原因将此宅售出。
梅兰芳故居正房
第二座故居位于西城护国寺街9号,是梅兰芳1950-1961年的住所。这个四合院规模要小很多,分为前后三进。院中花木多为梅兰芳手植。晚年的梅先生经常在院中舞剑、练功,并与孙辈玩耍。现被辟为梅兰芳纪念馆,展览梅先生生平业绩。
以上五座文化名人故居并非权贵豪宅,除郭沫若故居外,都算不上上等四合院,但也都各有特色,值得一一探访。至于其中的空间奥秘和人物故事,留待以后再一一解说。(插图均为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