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门桥弄吴宅——宅不可“外”相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1-17 13:53:55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梵门桥弄吴宅虽然还没着手修缮,但拆除了后期现代的各种私搭乱建,像拨开层层迷雾,清晰展露出原有格局来:真气派!竟然隐藏在看起来似乎变得那么普通的传统民居中。

  梵门桥弄吴宅虽然还没着手修缮,但拆除了后期现代的各种私搭乱建,像拨开层层迷雾,清晰展露出原有格局来:真气派!竟然隐藏在看起来似乎变得那么普通的传统民居中。


书房、半亭与花厅:宅不可“外”相


梵门桥弄8号内建筑主群规模庞大,单体建筑用料考究,雕饰精美


  光看表象,梵门桥弄吴宅是很不起眼的。


  天官坊北面,从学士街向西拐进梵门桥弄,走不了几步便到了8号,门口白底黑字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木牌子版本倒也是第一次见,这座吴宅1982年就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紧闭,要从东边儿的大众里进去。原本坐北朝南的宅子,被居住的房客一家家分割使用后,都从侧边开了出入门。等到房客逐一迁出后,拆去他们为生活所做的各种搭建,吴宅露出了本来面貌:原有建筑两路五进,坐北朝南。正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大厅及两进楼厅。大厅“荣成堂”等前三进已于1981年被拆除,如今仅存一进楼厅。东路房屋全为三开间结构,依次为偏门厅、旱船式书房、花厅及后楼厅,被评价为“建筑主群规模庞大,单体建筑用料考究,雕饰精美,是苏州市一处年代较早、工艺水平较高的传统民居建筑”,尤其“古朴简洁,制作精良,为明代遗构无疑。”


  吴宅现存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占地1600平方米。从大众里进去,便是由吴宅东路侧边进。书房、半亭与花厅以廊相连,中间东边为湖石假山,形成一种和谐的格局,供主人读书休闲,能够充分反映出苏州传统宅第庭院的特色,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半亭或许正是明代遗构特征之一,亭顶构造有八卦造型,雕刻精致。


出生富贵,经历丰富


梵门桥弄吴宅,相传就是王鏊府邸的一部分


  又是明代遗构,又是规模宏大、用料讲究,西路内柱还用到了楠木,吴宅的前生推算起来必定不凡。


  果不其然。天官坊里有王鏊故居“怡老园”。王鏊(1450-1524)是吴县(今苏州)洞庭东山人,曾任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他辞官回归故里后,其子仿故乡洞庭东山景物,建造“怡老园”以娱之。梵门桥弄吴宅,相传就是王鏊府邸的一部分。


  王鏊本人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代名臣,也是文章大家,他在苏州家中居住了16年,闭门读书,著书立说,终不出仕。那时候,苏州已是文化中心。在其周围,围绕、交往着同时代的沈周、文徵明、祝枝山、唐寅、仇英等文人才子画家,他们常常聚集起来,吟诗作画提诗。


  照今天所知,文徵明、祝枝山、唐寅、仇英等人的住处,应该都离王鏊的“怡老园”并不远,算是一个街道吧。


  “怡老园”在清康熙年间被分割,一部分为江苏布政使衙署,一部分为徽商陆宅,整体格局荡然无存。


  梵门桥弄吴宅这部分,明末复社名士杨廷枢及其子杨无咎曾居于此。清同治四年(1865)暂借作紫阳书院,清代大学者俞樾任该书院主讲寓居于此。


被紫阳书院借用的后楼厅


古朴简洁,制作精良


  紫阳书院,于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恢复后,暂借梵门桥巷吴宅为校考之所。到同治十三年(1874),巡抚张树声重建旧址,带着道光帝手书“通经致用”回去。


  苏州的紫阳书院久负盛名,培养出彭启丰、钱棨、石韫玉、吴钟骏、陆润庠5位状元和多位大学者,在传承江南文脉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乾隆帝就巡视过6回。


  大概是紫阳书院搬出去后,光绪六年(1880)梵门桥巷吴宅转手到了军门提督吴瑞生手里,这便是“吴宅”的主要流转。


  穿过东路嘉庆癸酉(1813)孟春款“锡兹祉福”门楼,即后楼厅,折西走进吴宅偏西,如今仅存最后一进楼厅的正路建筑,有了中间紫阳书院的历史“伏笔”,也能够顺水推舟地理解它的气势恢宏:两厢五开间,东西厢楼各有三间,内柱均用楠木,梁架用材规格大,风貌古朴,形制少见。前檐为古镜式础。


  夕阳西下,风景独好,正对着楼厅的素面砖雕门楼也是气度不凡。院子里有一口水井,有石栏杆,也是很大气的。


 
标签: 传统民居

本文标题: 梵门桥弄吴宅——宅不可“外”相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61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