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类发展之道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7-26 09:37:22
核心提示:  在乡村游的热潮中,有着鲜明色彩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们中的多数仍静卧在高山、密林、海边、戈壁,
  在乡村游的热潮中,有着鲜明色彩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们中的多数仍静卧在高山、密林、海边、戈壁,等待一场未知的蜕变。是被推入商业化的大潮中搏击风雨,还是在保护的屋檐下继续喘息?有太多的前车之鉴,也有太多新奇的创意,需要它们谨慎地思索、勇敢地选择,并付诸实践。

  现实选择:变亦不变?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躲避喧嚣的人群,寻一处世外桃源,旅居几日,是一件奢侈的事。

  我们向往的桃花源,生机勃勃、古朴纯真、恬淡自然、富足祥和。那里与世无争,却不与世隔绝,能够抚慰我们疲惫的身心,也能给我们提供舒适的所在。我们悄然来去,它安之若素,不为所动。但桃花源难觅,正如许多专家和游客理想中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心向往之,但尚需求索。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抹绚烂的色彩。它历千年风霜,在我国各地极具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古老村寨中默默传承。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休闲旅游和文化消费的需求逐年增大,这些隐匿了千百年的村寨,凭借保存完好的乡土建筑、与自然相协调的村寨环境、浓郁迷人的民族风情,在乡村旅游的热潮中崭露头角,成为稀缺的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既是发展资源同时又是保护对象。它们多位于边远地区,经济落后,贫困问题突出。由于缺乏保护,在现代化、工业化的冲击下,村寨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正急速消失。旅游脱贫、旅游扶贫已经成为很多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古村在被推入旅游市场后,凭借良好的资源引得游客蜂拥而至,在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着当地人的内心秩序。在商业利益面前,很多乡规民约被打破、民风民俗被恶俗化。有的游客评价自己的旅游体验是“处处陷阱、步步惊心”。

  面对村中岌岌可危的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以及急需改善生活的村民,是任由村寨衰败下去,还是冒着可能会过度商业化的风险,积极寻求诸如旅游开发这样的改变?这是很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面临的现实选择。

1.webp

2.webp

互相妥协:寻找最佳平衡点

  “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让那些岌岌可危的文化遗产找回应有的价值,实现生命的延续,这是许多关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人的共同心愿。

  在发展村寨旅游过程中,我们还常常面临保护文化和发展商业之间的平衡问题——要么商业过强,以至于影响到村民的主体地位,要么退行到流量不足,以至于难以支付保护成本。而要维持住这个平衡状态,既需要管理部门的高度协调能力,也需要村民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普遍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常常希望达到三个目标:把老房子留下来、把当地的村民留下来、省钱。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民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留下它们才能留下一个民族的历史;村民是村寨的主人,失去主人的村寨也就丧失了生机和活力;资金问题对于很多贫困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来说是必然要考虑的一个难题。

  三个目标都很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又很难做到“三全其美”。如果想达到前两个目标留房又留人,那么投资商的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国家势必要补贴巨额资金来修缮和维护老房子,补贴村民以鼓励他们继续在老房子里居住,同时还需设法提高村民收入,让他们不再外出打工,这就难以做到省钱。但如果国家把这些维护成本部分或者全部转嫁给投资商,那就很可能造成过度商业化,甚至出现开发商把村民全部被迁走的情况。最糟的就是老房子留不住。村民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自发地把老房子拆掉,换成混凝土房子,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三个目标全部实现很难,简单地舍弃某一个也很难,这就要求各方在实现这三个目标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妥协,找到平衡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在我国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政府、开发商和村民都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积累好的经验,也很可能会出错、走弯路。政府部门要起到引导作用,在允许投资人进行商业开发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哪些是不能碰的。大家应该合力探索的是怎么运用“经济杠杆”来实现这三个目标的平衡,而不是简单的下一个“不允许”的命令。比如,政府可以定制诸如“开发商保护哪些遗产,就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之类的措施。

3.webp

  分类发展:点燃希望留出退路

  基于这个现实,我建议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商业发展初期,对于老房子采取分类保护和开发的模式。

  假如一个少数民族村寨有100栋老房子,我们可以选取10栋历史和文化价值高、极具民族特色的老房子作为样本,完整地保留下来。村里可以通过补偿或置换宅基地的形式,让房主在老房片区外另建新房。再选取10栋历史和文化价值相对不太高的老房子,进行商业开发。

  和创意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学习和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从而降低试错成本,并且要尽可能保留老房子的外观特色。剩下的80栋老房子采取低成本维护的方式,即对老房子进行基本的现代水电改造,由政府每月付给村民一定的维护费用,鼓励村民在老房子里生活。

  10栋样本房子是这个村庄发展旅游不能碰触的底线,也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身历史文化最后的“自留地”。80栋老房子只是一种缓冲的保护方式。那10栋进行商业开发的老房子才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未来和希望。当然,10、10、80不是通用的比例,我们可以根据村寨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我认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萧条的真实原因是,村寨里的文化遗产日渐脱离生活,特别是和现代生活越来越远,从而让人产生疏离感。我们进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开发和保护,需要找到传统和现代的桥梁。这需要专家、学者、建筑师、设计师等人才的创意,而创意是有风险和难度的。这10栋进行商业开发的老房子就是“创意工场”。它们可以变身为传统文化博物馆、整洁的村民中心、有情调的茶馆、咖啡馆、手工艺品店,也可以变身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宿。我们的总原则是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结合点,让两者之间产生化学作用。

  如果这10栋房子成功,就会如星星之火,点亮其余的80栋老房子的未来。如果失败,也不会动摇村寨的根本。

4.webp

  实践之路:“禾仓之家”的星星之火

  “禾仓之家”民宿项目,是我们近期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的侗族村寨黄岗村点燃的星星之火。这个项目是由侗族的粮仓——禾仓改建的。为了防火和防鼠,侗族人习惯在水塘上搭建起一个个禾仓来储存粮食。久而久之,禾仓成为一个极具侗族特色的文化景观。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黄岗村的一些禾仓被弃用。于是,我们选择了3个废弃的禾仓进行改造。其中,两个小的禾仓改成民宿,一个大的禾仓改为活动中心。我们保留了禾仓原有的外观,并在外面挂满了金灿灿的稻穗。现代化的家居和布局让室内温馨而舒适。我们在朝向开阔的一面墙上安装了大玻璃窗。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黄岗村的美景。我们还把一栋民居改造成一栋富有格调的小别墅。同样是外观没有变化,同样是室内进行了现代化的装修,同样是在墙上安装大玻璃窗。人们在这栋小别墅里,可以俯瞰整个黄冈村。

  我们之所以做这些改造,是想给当地村民传达一个信号:老房子可以进行这样既保留传统风韵又满足现代生活的改造。但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提醒自己,要非常谨慎地进行改造。质量越高的老房子,干预程度要越小。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改错,是没有办法还原的。

5.webp

  “禾仓之家”建好后,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认可。黎平县政府之后开始策划一系列针对黄岗村的活动,并且从县财政拨出一部分资金进行支持。

  这件事也让我们认识到,一家民宿最大的成功不是可以挣到钱,而是可以制造希望。有了希望,才能汇聚各方力量,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有了共同的方向,我们的桃花源般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梦或许某一天真能实现。(撰文/罗德胤)
 

本文标题: 罗德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类发展之道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6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